•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国内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8700万北方人喝上南方水

更新时间:2016-12-13 9:42:45     来源: 文汇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12月12日,历经十余年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两周年。经过两年的运行,这个地球上最壮观的水利坐标系之一,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清水北上两年间,水源地因此而受到哪些影响? 长途而来的“南水”划不划算?如何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利用?

巨资调水算的是一笔“大账”

两年来,这项工程覆盖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省的33个地级市,已经有8700万北方人喝上了清冽的“南水”。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干渠6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59.8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4700万人。东线一期工程自通水以来,也已累计调入山东水量约1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了山东水资源短缺矛盾。

南水北上,是否增加了居民负担? 经测算,居民水费支出不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工业用水也不超过用水成本与工业产值比率的1.5%,均属可承受范围。

主体工程向北京、天津供水实行的是成本水价,向河北、河南、江苏和山东供水的水价要低于成本,实行的是运行还贷水价。因此,现行东、中线工程供水价格水平,基本上体现了工程运行维护成本的高低。

“南水北调不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南水北调保障了包括特大城市在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由于沿线省市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直接给城市及人口供水,并兼顾重点区域的工农业供水。经测算,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之水,既是促进发展之水,又是促进转型之水。为使每一滴水高效节约利用,倒逼南水北调全线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后续工程正加快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有人曾担心,如此巨大体量的水被调走,对水源地的生态影响将是巨大的。实践证明,不仅当地的绿水青山没有被“调走”,这项工程还实现了沿线和受水区生态效益的“多赢”。

鄂竟平说,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量占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比例约为2%,采取合理的调度措施后,对长江的生态基本没有影响。

在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的刚性约束下,倒逼水源区不断严格治污标准。目前全面消除了劣五类污染水体,水生态安全和保护以及绿色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而在受水区,生态效益更为显著。北京等6省市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目前,北京、天津、河南许昌城区以及山东平原地区等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

另据鄂竟平介绍,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正在加快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目前东线二期工程相比中线二期和西线工程更为充分些,建成后可缓解海河流域下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现状。

新华社记者 侯雪静 董峻(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图片

      婵炲备鍓濆﹢浣圭鐠佸磭绉块柛銉ュ⒔婢ф牠寮崶鈺冨娇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