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国内资讯 >> 体教新闻 >> 正文 |
学分互认 上海试点铺设中职-大专教育立交桥 |
更新时间:2015-2-4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上海开放大学的小赵同学,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里,相比其他同学悠然从容了许多。“我有时间上上兴趣班,做做兼职。因为有两门课我免修。” 2014年6月份从上海市商业学校毕业的小赵,之所以能如此潇洒地在开放大学读大专,得益于本市以“学分银行”即学分互认的形式,构建“中职—大专教育立交桥”的改革试点。 “学分银行”新模式 “学分银行”为中职校学生继续深造架设起又一座多元发展的“立交桥”。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牵头,开放大学、商业学校、现代职校、工业技术学校、海大附属职校等参与的《基于“中职—大专教育立交桥”背景下学分银行模式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学分银行,以学分互认的形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上海市商业学校于2013年首先在会计专业开展该项试点。通过对会计专业5门专业核心课程与开放大学大专课程进行差异对比,发现两家单位均开设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相似度极高,于是便确定中职阶段这两门课程可以与开放大学的对应课程进行学分互认试点。中职生在通过了由开放大学组织的课程考试后,即获得开放大学认可的学分,升入开放大学后,无需再重复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这种学分互认,也可以理解为上海开放大学将相应的课程下移,融入中职教学计划中,等于是学生在中职阶段提前修读开放大学的相应专科课程。近一两年来,“学分互认”惠及很多升入开放大学专科的商校学生。 学分互认顺应国际趋势 学分互认是国际教育教学中的流行做法。上海市商业学校校长王云玺介绍说,西方许多国家通过横向和纵向均打通的学分互认,使得富有弹性和开放性的学制成为了可能。据介绍,学分银行所体现的学分互认,对于学生而言,是能够满足他们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为学分银行增加了学籍管理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甚至中途创业。 目前,在上海高校间横向的学分互认已经十分通畅、成熟,但中职、高职和高校纵向间的学分互认还没有完全打通。王云玺认为,《关于构建“中职—大专教育立交桥”学分银行实践研究》是顺应国际趋势,对于进一步满足中职学生更加灵活便捷地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商校学分银行探索多年 “上海市商业学校是上海市最早开展学年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实施试点的中职校,2002年推广试点,至今已经有13个年头。”该校教务处主任陈志红介绍说。 “学分银行”模拟银行的存兑形式,商校为每个学生设立“个人账户”,到毕业时,“个人账户”上的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获得(兑换)中专毕业证书。 商校的学分体系由学业学分、德育学分和奖励学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奖励学分包括学生通过高一层次课程考试(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或在校外通过技术或技能考核,以及在各级各类知识或技能竞赛中获奖,可以折算成学分。“学生获得的奖励学分,可以兑换相关选修课的学分,也就是说,可以免修相关的选修课。” 不过,商校的学分银行基于学年学分制,在弹性学制方面尚没有突破。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