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国内资讯 >> 体教新闻 >> 正文 |
2%招生计划留给“老少边穷” 华理“励志计划”“抢”贫困生源 |
更新时间:2015-7-9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高校砸钱抢生源的事,在上海有了另一版本——华东理工大学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励志计划”,为全国贫困县寒门学子留出至少2%的本科招生计划,并且邀请116名初审通过的考生来沪面试,食宿交通等赶考费用全包。 根据各省招录不同流程,本月中旬期间,从中脱颖而出的80名优秀考生将陆续拿到学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 在云、贵、川、豫、冀、皖等省份的“老少边穷”地区,高校尤其是名校录取率常年较低,孩子考上大学极其不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如此。华东理工大学将这些地区的县及县以下中学的考生“抢”到上海,他们按程序参加了自主招生统一笔试和专家面试,录取名单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华理招办主任项延训表示,为减轻考生来沪测试的经济压力,学校对考生实施全额补贴,其中包括火车票全额补贴、免费住宿、免费伙食等各项补助,补助总额根据路途远近,分为1300元和800元两类。若平均每人补贴1000元,这项“包食宿包交通”的考务开支就达十余万元。 根据国务院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要求,华理从去年起开始实施这项“励志计划”。去年最终录取69人,今年又增至80人。 据介绍,“励志计划”考生入学后,学校还将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奖助机会及其他“绿色通道”,最大程度减轻其在校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比如学校专项拨款设立的奖助学金,覆盖在校本科生总人数40%以上,其中就有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类奖学金。“每年我们把近一半的校内岗位留给新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只要愿意便可‘入校即上岗’。”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徐美华老师介绍说,目前全校学生员工达到640余人规模,以此引导他们从“受助”到“自助”,最终实现“助人”。 由于所在地区、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异,出身贫困乡村的学子尽管学业成绩总体优异,却也有局部弱项,最大瓶颈莫过于外语听说以及计算机能力。为此,这批特殊考生录取后分布在不同院系,却有一个名为“明德班”的新生班集体,并设有临时团支部,得到不同学院的跨界帮扶。据“明德班”班主任饶志雄统计,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原本英语基础薄弱的42名同学中,近九成英语考试及格,且有几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