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国内资讯 >> 体教新闻 >> 正文

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民办新华初中托管公办华东师大一附初中纪实

更新时间:2015-9-28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虹口区民办新华初中托管公办华东师大一附初中纪实
虹口区民办新华初中托管公办华东师大一附初中纪实

  4个多月前,家住瑞虹新城的家长张昕照,面临一道纠结不已的选择题:儿子陈瑞元上中学,是选家门口刚开了一年的公办学校,步行5分钟,还是单程45分钟去一所口碑不错的民办中学?她的答案,出人意料:选前者,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那次踩点,”张昕照说,5月份下班后经过华初,遇上校门口等孩子的家长,她说这里的老师责任心强能力也强,很放心。

  如今,小陈在家门口的学校,早上可以睡到6时45分。他妈妈说,“特别高兴,事关孩子关键四年的选择,没做错。”统计显示,在这所学校,去年户籍对口从外区回来上学的孩子占新生总数的7%,今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9.7%。

  新校办学短短一年间,就打响了牌子。这背后,是虹口区政府、区教育局推动华东师大一附中教育园区集团化建设、开展民办新华初级中学托管公办华初的机制创新。带领民办、公办两校团队的校长陈剑波,是众多在解“上海教育高位均衡”这道题的人之一。

  一分钱不能多发,怎么办?

  虹关路318号,华初校门口,门卫刘师傅是半个“家长咨询员”。如今被问最多的,就是“我家孩子,符合华初入学条件吗”。不过一年多前,他最常被问的是:“华师大附属的学校,牌子挺响,究竟质量怎么样?”

  这一问,有原因。虹镇老街上的华初既是一所新校,也是一所老校。2005年,创办了8年的华东师大一附初中转制为民办,更名为民办新华初级中学;2014年,公办性质的“华初”复办挂牌,并与这条街上原来的金沙中学合并。由于大量户籍人员外迁,这里生源大幅减少,层次也较为复杂,一度对口招进的学生总体学业水平在全区垫底,被称为“生源洼地”。可如今,虹关路上的校舍全新,托管学校民办新华初中,是全市有名的“牛校”,有这样的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共育、共同发展,未来可期。

  事实上,不管新校老校,从新华初中过来兼任校长的陈剑波,都不轻松。民办托管公办,两者无论是财政拨款渠道、人员编制管理,甚至校园文化都有较大差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哪有那么容易?

  激励机制,就是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民办学校的主要运作经费来自学生学费等自筹资金,办学奖惩自主权也相对较大。而在华初,公办学校的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评估及绩效考核要走财政平台,新华初中的绩效分配方案,无法全部照搬,一分钱不能多发。用陈剑波的话来说,“难!”

  与此同时,民办新华初中的老师来华初带班上课,他们的收入基本与原来持平,比华初其他老师的收入,难免高出一些。一样的岗位,教一样的学生,这“落差”,对团队融合会不会造成障碍?陈校长思考从凝聚人心开始。

  “听说要被并掉,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和担心,还有的觉得后妈来了,甚至有老师萌生去意。”有着2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冀桂英坦率道出当时金沙老师们的心声,“可是陈校长带着新华初中过来的纪莉青副校长,大热天一家一家来给老师家访,了解我们的想法。我很受触动,想跟着他好好干,把学校搞上去。”学校教学研讨会,两校老师一起开;后勤工人退休不再新进人,空出来的职责分摊,提高绩效……一桩桩看似平常的事情,改变在一点一滴中进行。

  靠好学校输血,就够了吗?

  托管学校,师资队伍输血,是常见手段。新华初中去年先后安排了7位老师到公办华初担当主课教师和中预年级班主任;另外还有3位老师两校流动上课。今年又从新华初来了2位老师,都是精兵强将。

  “花公办的钱,听民办的课”,这十个字成了周边居民继“牌子好听”后,对华初的新描述。“一年前来华初,是在民办复兴初中那里推优未果后的不得已之举,孩子沮丧,我心里更忐忑。如今觉得真合算。”孩子在这里念初一的邱扬深有感触。原来,她女儿蒋佩吉以前学习习惯不太好,刚进校功课拖拖拉拉都要做到晚上10时左右,一年下来,在班主任高征国的指导和帮助下,做功课越来越快,七八点就能全部搞定,中预年级期末考试考了全年级第二。

  “短期打‘招牌’,可以靠‘外援’,但这远远不够,”在陈校长看来,托管最重要的是把新华初中培育师资的经验一起带来,激活整个教学团队。

  “过去我们觉得,民办的优势就是生源好。现在新华初中的老师在身边,每天看到他们放弃休息时间为个别学生提优补差,才感受到他们的拼劲,我们更要加把劲。”来自金沙中学的年轻物理老师顾云飞说。

  不久前学校的一次破例,让他记忆犹新。5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物理青年教师大奖赛,他争取到观摩名额,可按照原来规定,只有参赛才能报销差旅费。抱着试试看的心,顾老师跟副校长纪莉青申请,原本想好了,只要学校能同意帮助调课腾出时间,这钱自己出也行。可没想到学校这边一商量,大力支持。陈剑波校长说,让年轻人登上更高的平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有大长进。就这样,他在那里大开眼界,原来物理还能这么教——用坐井观天、川剧变脸,来讲光在水中的折射;用折纸来讲平面镜折射……后者已经被他偷师搬来华初的课堂,效果挺不错。最近,顾云飞还被委以重任,跟着新华初中的头脑奥林匹克资深老师陆福昌,一起带教兴趣小组,虽然没一分钱加班费,还要学焊接、学电工、学木工,可他觉得收获良多。

  陈校长还有个“大动作”,就是聘请原华东师大一附中语数外等优秀资深教师组成专家听评课小组,对民办新华初中、公办华初的所有一线教师开展全覆盖随堂听、评课。高水平桥梁搭起来,教师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

  好老师,如何做大“蓄水池”?

  合作双方,若一方只有付出,往往难以长久。

  语文高级教师高征国,当时第一个报名从新华初中来华初。他说,在全新的团队中,面对新的学生,对提升自己的教学,收获很多。

  他所在的语文教研组,来自新华初中的有2位,来自金沙的有5位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有谁准备开公开课前的“磨课”,都受益匪浅。所谓“磨课”,就是开课老师一遍遍当着教研组的各位老师演示准备的上课内容,大家直言褒贬,对课不对人。例如他有一次准备议论文内容的课,教研组长曲晖老师,就提出如何控制节奏的好建议。

  民办新华初中托管公办华初,虹口区机制创新的目的并不仅止于教师互动。作为虹口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心里,其实有一盘大棋:借民办学校的蓄水池,让两种体制的好老师、好资源真正流起来,这一探索,正在酝酿中。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关键是有好老师。打通民办和公办学校,一方面,借公办的大池养大鱼。公办学校也有吸引民办学校老师的地方,那就是编制。民办中学的优秀教师来到公办学校,若做得好,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编制,这个激励,对不少民办学校的老师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用人机制灵活,可通过多种形式招收有潜力的新人,人才梯队层次分明,加深学校底蕴,也令其对公办普通学校的支持源源不断。如此形成良性互补,优质师资不是稀释,而是倍增。

  由此而言,华初的民办公办“混合制探索”,还只是刚刚开始。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濠电偛澶囬崜婵嗭耿娴e湱顩烽悹浣哥-缁夊潡鏌涢妷銉モ挃濠⒀勭墵瀵剟宕堕埡鍐ㄥ▏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