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国内资讯 >> 体教新闻 >> 正文 |
高考志愿被恶意篡改,只能自认倒霉? |
更新时间:2018-7-10 10:10:47 来源: 上海观察 |
![]() |
7月8日,河南平舆警方发布消息称,该县一名高考考生因对同班同学心存嫉妒继而产生报复心理,恶意填报同学高考志愿,致使对方高考志愿信息被锁死,无法填报志愿。目前,该考生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无独有偶,前几天,贵州遵义一考生同样发现自己的高考志愿被他人恶意填报后无法更改,警方经调查后发现系其高中室友所为。 近年来,高考志愿被恶意篡改的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要数2016年山东连续发生的两起篡改高考志愿事件。其中的一起案例,作案者因篡改了四位同学的高考志愿,还被当地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刑7个月。 众所周知,高考志愿的填报具有一定的期限性,任何篡改行为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给当事考生的权益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害。在过去的不少案例中,尽管篡改志愿者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被篡改志愿的考生所付出的成本也不可谓不大。事实上,如果不是发现及时,且相关部门给予人性化的“通融”,受害考生重新改回志愿的可能性很小。 根据公开报道,以往的多起案例中,只有少数几个考生获得了所在地招生部门提供的补报志愿机会。在前述提到的山东两起案例,被篡改志愿的五名考生中,也仅有一名获得初始志愿的高校补录。既然篡改者的违法行为已经通过司法部门的介入而纠偏,受害考生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得到救济与弥补?面对频发的篡改高考志愿事件,除了提醒考生严管初始密码等个人身份信息以外,相关部门显然也要思考上述问题。 双输的结果显然不应成为志愿被篡改后的常态。相关部门应该在事实调查清楚后,尽可能对考生受到损害的权益进行止损,把不能反映考生真实志愿的“志愿”修改过来,或者与相关学校协商进行补录。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就事论事的“救火式”处理,相关部门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常态化纠错、救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来实现制度化、机制化的纠正。毕竟,不是每个被篡改高考志愿的考生都能“幸运”地得到相关部门一事一议式的“照顾”。 另外,频现的篡改高考志愿现象,也或多或少折射出当前高考志愿填报环节中存在着隐患,特别是防篡改方面存在风险与漏洞。比如,部分省市当前使用的初始密码机制还是过于简单。对于这些风险与漏洞,显然需要通过防篡改机制的建立来“打补丁”。比如,强制考生修改初始密码,使用动态密码,或者不管是填报志愿还是修改志愿,都额外增加一道短信验证码环节等。在这方面,江苏于2014年开始与准考证同时发放的“动态口令卡”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一通过个人密码与动态密码来登录志愿平台的做法,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防范篡改事件的发生。当然,还可以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比如引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篡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除了增加预防机制以外,对于违法行为的惩治也应该进一步建立和明确。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篡改高考志愿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这就造成各地对于篡改高考志愿处置的多样化——最重的因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七个月,最轻的只能不了了之。篡改高考志愿的犯罪成本较低,相关法律的缺位或许也是近年来该类事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考试作弊已经入刑的背景下,对于篡改高考志愿的行为是否需要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定性,也值得立法部门思考。 面对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的频发态势,相关部门还应尽快行动起来,从法律、制度、技术等层面入手,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常态化救济纠错机制、增加防篡改机制的建立,以防堵漏洞,降低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防范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使考生的志愿反映的是自己真正的“志愿”。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