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目光落在自己年轻时的酷照上 奈保尔在沪欢度82岁生日 |
更新时间:2014-8-18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夏末的上海,8月17日突然降温,雨后的思南路,法国梧桐散发出浓烈的香气。平日总掩着铁门的小别墅——思南公馆69号,8月17日晚6点为奈保尔的82岁生日开门迎客。 这是场令人期待的惊喜 这是一场令人期待的惊喜。天空半明半暗,白色的蜡烛从门口沿着鹅卵石小径一路铺进花园直抵客堂。烛光的那一头,当晚的寿星安静地坐在轮椅上,而他的夫人则在花园与这次到访书展的几位外国诗人和作家闲聊。奈保尔的西装里套了红色的毛衣,这是奈保尔在中国期间第一次穿上他喜欢的红色衣服。 “在西方习俗中,生日照例要接受礼物。而您——奈保尔先生的到来,无疑是为这7天满溢书香的上海,送上了一份厚礼。”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澜女士在致辞中说道。当天晚上,奈保尔收到了来自上海作协、上海新闻出版局、新经典文化和思南公馆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幅金山农民画、徐悲鸿“奔马”的复刻品、一张“寿”字剪纸和一本手工特制烫金的《大河湾》毛边书。他的经纪人不时在他耳边翻译着。 吹过生日蜡烛,碰过香槟酒杯,趁人们吃着蛋糕闲聊的间隙,记者带着8月9日出版的《文汇报》,走到奈保尔的身边。“您好,尊敬的奈保尔爵士。请允许我代表《文汇报》送您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我们文汇报的同事制作的‘上海书展特别报道’专版,其中有一个整版介绍了您,并通过介绍您的作品帮助更多的中国读者来了解印度、东南亚、拉美,和让人难以忘怀的非洲。我们将这份报纸送给您,祝您生日快乐!” 安静而沉默的奈保尔抬起头来,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他缓缓地伸手接过报纸,随即低头认真观看。他的目光落在了他年轻时叼着烟斗的黑白小照上,那是他最喜爱的照片之一。1950年,奈保尔以优异成绩获得丰厚的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踌躇满志的他,还没有开始那段遭受地域歧视、种族歧视、贫穷歧视的日子。《文汇报》上选登的正是酷佬奈保尔为数不多的、青春洋溢的、绽放笑容的照片。而这也是他授权英国作家弗伦奇撰写其传记时指定的照片。 当他再次抬起头来,终于露出了笑容。 “‘孤独……能够战胜孤独’,奈保尔先生,这是您欣赏的一句诗,我们希望您在上海不再觉得孤独。”奈保尔点点头,微笑地说:“谢谢你们!”在与记者握手之后,他又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从没想到上海如此热情 那是一双布满茧子的手,老而肥厚。很多人说,我们已错过了奈保尔最有活力的时光。但在与奈保尔翻译闲聊的时候,记者却对此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 陈蒙,眼前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是这次奈保尔在中国出席所有活动的翻译。同时,她也是奈保尔作品的编辑。从上海到杭州,再从杭州回到上海,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年轻姑娘一路跟随着奈保尔,并用眼睛记录下奈保尔“在路上”的一个个瞬间。她告诉记者,奈保尔是一个非常在意自己是否依然保持“强壮”的人。这里的“强壮”不是指行动力,而是奈保尔之所以成为奈保尔的特质:观察和思考。 浮光掠影式的交谈显然不能满足这个以行走与体察出名的作家。“他最在乎的事情,是自己的作品。”陈蒙说,“当他知道我是他的作品《毕司沃思先生的房子》的编辑时,立刻显得兴致勃勃。”在旅途中,陈蒙跟奈保尔谈起,尽管您描写的是过去的特立尼达,却和我们当下的现实有着众多的交集。“在很多地方,年轻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梦想遇到现实总是那么残酷……” 据陈蒙介绍,奈保尔是个非常直接的人,他的语言总是非常简短,他的回答往往非常犀利。当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会说“不喜欢”。82岁的奈保尔虽然坐在轮椅上,但全身的所有触觉都向周围的世界开放,他常在人群中一个人坐着、静默、打量,他观察周围的一切,像他年轻时一样。 奈保尔曾这样描述他在旅行中的感觉:“我是一个殖民地人,作为一个访问者,在行走的浪漫背景里,观察在那些地方生活着的人与社会,就像从远处观看我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据奈保尔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他在来上海之前,就知道他的作品已在中国翻译出版。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有那么多对他作品如数家珍的知音。 令奈保尔料想不到的场景就在这些天一一出现了:在他作品《大河湾》的首发式上,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举手向他提问并告诉他已读了他的小说;前几天在科学会堂举办的“诗歌之夜”上,刚从杭州赶回上海的奈保尔亲眼见证了那个雨后的夜晚,满满一礼堂的人,因为爱诗而自发地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来…… 这些场景在奈保尔眼中定格为诗一般的语言,他说:“我去过美国、加拿大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但从没想到会在上海发现这样的对诗歌、对文学的热情。”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