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爱上一个“拉大幕”的行业 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监督金广林 |
更新时间:2014-10-1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我的价值观】 舞台的东西是很难学的,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感觉,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喜欢它,才会去琢磨、学习、钻研,才能做到专业。任何人都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行业,不热爱是干不好的。如果只是为了生存、拿工资,或许也能做事情,但要做到兢兢业业是不可能的,而且,那样工作又有多少真正的乐趣呢? “舞台监督是什么?”“不就是催场、拉幕的吗?”直到现在,普通人对于舞台监督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初。而金广林却在这个被称为“拉大幕”的行业干了一辈子。 金广林今年72岁,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资深舞台监督,也是现今在该单位工作的最年长者。因为深受上话演职人员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爱叫他:“金爸”。在记者等他到来的几分钟里,陪同的工作人员乐不可支:“金爸肯定紧张死了,他一定在照镜子、梳头!” 其实,金爸最初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前身之一)的演员。1960年,当时在读中学的金广林,还在舞蹈学校学体操,不要说他自己对文艺没兴趣,家里人也没打算让他去吃“开口饭”。那年,上海文艺界各剧种联合招生,金广林的一个同学要报考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非得让金广林陪同。结果,同学初试没过,金广林却被上海人艺表演学馆录取了。 4年学馆学习结束后,1963年,金广林进入院团,只演了一些青年农民、工人以及“狗腿子”等角色,而他的同班同学许承先已在舞台走红。“时代原因,舞台上需要‘高大全’的形象,我天生不高大,又自觉没什么表演天赋,就开始兼着去做做剧务工作。”金广林说。文革后期,他被派去上海航道局船队、上海仪表局手术器械二厂等单位“战高温”。等到再次回归,他彻底放弃了做演员的念头。“那时,上戏毕业的演员也多了,我觉得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出路。”金广林说,“本来‘战高温’后我可以转行当工人,但那些年演绎各种小角色,让我对舞台产生了感情。我选择回来。” 1984年,金广林在刘传炳、李根荣两位前辈带领下,正式接任舞台监督一职。“舞台监督到底是什么?依我看,一个优秀的舞台监督,要集指挥、组织、协调几方面能力;必须全心全意投入到剧本、导演、舞美、演员等每个环节上,理解、细致、专心。呈现在舞台上,就是井然有序,不吵不闹。”金广林说,“这个工作像个大管家,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有了改动都要来找你。对于台前幕后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物件,脑子里都要飒飒清!”不过,在工作时脑子清爽的金广林,在家中却发生过“拎着鞋子找鞋子”的事儿。他的老伴儿曾半开玩笑、半责怪地说他:“你要能把家里当成舞台就好了!” 有一年,因为儿子放鞭炮,金广林左手食指不慎被炸掉。为了演出顺利进行,他包扎后的第三天就回到舞台。1999年,话剧《日出》演出,金广林骑着电瓶车在天平路与一辆出租车相撞,头上开了花,休克了20分钟。但过了两天,脑袋包得像哈密瓜似的金广林,又出现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 1995年,金广林按规定提前退休。没想到,刚退下不久,他就得了甲亢,一下子瘦到94斤。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周小倩打趣地说:“金爸,你还是回来吧。”退休才半年的金广林,又一次回归,继续担任舞台监督。连金广林自己也没想到,返聘后一干又是20年。“现在上海各个院团缺舞台监督,上戏两个舞台监督班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个从事这个行业。”金广林感叹,“的确,舞台监督这个工作既艰苦、薪水又低,但却是每个剧团必不可少的‘大管家’。我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个行业,不热爱的话,什么都做不好。”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