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54岁的知识蓝领开始转型 徐小平怀揣着技术梦“下海”

更新时间:2014-11-24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徐小平怀揣着技术梦“下海”

  上海大众一线工人徐小平,中国制造业“知识蓝领”的杰出代表,兢兢业业在生产线上干了37年,如今54岁,却干起了新事业。

  两年前,上海大众祥易机电技术公司成立,徐小平当上了总经理,这家企业从事高端设备维修技术服务,是上海大众工会下的独立企业,收入归属工会,用以改善员工福利。

  公司发展很快,但至今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规模还很小。这样一家公司,本不起眼,却因为徐小平的掌舵而倍受关注。关注之余,人们也疑惑,做了37年工人,几乎拿到了所有荣誉,为什么临近职业生涯后期,先进劳模却“下海”了?

  为什么下海

  徐小平下海,是为了提高收入?是要圆个创业梦?还是在车间待得太久想转型?

  论收入,在效益蒸蒸日上的上海大众,徐小平作为企业的一面旗帜,收入不低。说创业,徐小平钟爱机器和技术,对经商兴趣并不大。要说个人转型,凭他的能力和名声,如果想转早转了,不需要生产线上熬数十载。

  徐小平解释他下海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名气响了之后,社会各界找我帮忙的太多。”徐小平说,这些年来总有熟人相托,请他到别的工厂解决设备疑难问题,就像医生出诊。

  两年前市领导来调研时问他工作中还有什么困难,徐小平如实相告,没有独立平台,这些额外工作做起来毕竟不大方便。

  一句话打开了思路。在上海大众主导下,作为独立平台的祥易公司成立了。对于把徐小平这块“金字招牌”拿出来“对外开放”,上海大众管理层看得很开,他们认为一方面徐小平是知名人物,能做的贡献不该只局限在厂里;另一方面徐小平出去帮别人解决问题,代表上海大众先进的技术水平,也能扩大企业影响力。

  没啥仪式,祥易公司在上海大众厂区里租下办公楼,静悄悄地,徐小平下海了。祥易员工一半是上海大众徐小平工作室成员,另一半来自社会招聘。他们干的活,还是社会各界来找徐小平帮的忙,当然过去是友情帮助,现在每件事都成了具体业务,要签合同,按章收费。

  有些东西确实变了

  徐小平坦言现在这两年工作重心变了,厂里的技术攻关不能偏废,但把新公司框架搭起来更费心力。过去天天在生产线上对着设备,现在必须对外跑业务接项目,具体操作少了,管理事务多了。

  不过虽然头衔是总经理,但厂里厂外对徐小平的称呼没变,不是“徐总”,还是熟悉的“徐工”。

  但在徐小平看来,有些东西确实变了。一个人对着一个厂的生产线,技术钻得再深,视野毕竟有限。现在成立了公司,对外接触多了,眼界首先变宽了。

  然后是做的事情,内容其实还是研究技术、维修设备,但方式不一样。他从自己做起,也对团队言传身教:必须要有服务意识,面对客户的挑剔,技术上也必须更加精益求精。“以前是人家请我们帮忙,把我们当客人,现在是做项目,人家是客户。”徐小平说。

  祥易公司不大,但在“徐小平品牌”的作用下,客户不愁。“通用也是我们的客户。”徐小平说,虽然通用和大众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既然已经市场化了,也没什么可避讳。业务做大了,祥易的客户名单越来越“牛”,上海航天、中国商飞,这些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企业也找上门来。

  技术梦还有吗

  今年,上海大众发动机生产线全面升级改造正在紧张进行。徐小平的祥易公司承担了大约30%的改造任务。“过去没这种机会。”上海大众生产线改造,从来是德国合资方全权负责,现在随着祥易公司的平台,中方也有能力参与其中。但即便是对内的事,也得按市场方式办,双方也签合同,上海大众向祥易支付服务费用。

  这两年,“市场”两个字,在徐小平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不过闯荡市场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丢掉过“技术梦”。

  “我们的定位是做高端,包括精细加工、装配、检测,材料热处理,以及传感器开发。”徐小平介绍,公司计划发展的“4+1”领域,正是中国制造业的“4+1”短板。

  论技术标准,上海大众是国内制造业公认的领头羊,但走出厂门,徐小平看到许多制造业企业的标准体系还比较低。“许多差距在细节上,这是造成一些中国制造品质不高的原因。”徐小平说,他并不指望一己之力推动国内整个装备制造业,但可以做个示范,把企业当做一个实验基地来做。

  “明年,我想攻一攻工业机器人,想把这个领域维修服务体系的空白填上。”怀着“技术梦”闯市场的徐小平,目标越来越大。

  如今,国内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转型的关键离不开人。“学技术哪家强”只是个娱乐段子,但中国技术工人怎么变强,却是个必须关注的严肃话题。

  技术蓝领徐小平的名字最早见诸报端,已是10多年前。他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伴随着中国制造业蹒跚起步到飞速奔跑。徐小平的身影在制造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留下不同印记,他创造一系列“蓝领奇迹”的同时,对技术,对人才,对行业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

  还是要念一次大学

  最近,徐小平忙业务的同时,也正忙着准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54岁的他,终于就要大学毕业了。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学以致用,成了这位技术蓝领整个职业生涯的写照。

  “还是要念一次大学。”徐小平说。尽管他经历过很多专项培训,比如到上外学德语,到德国学技术,但五年二工大在职本科,还是他第一次参加系统性的大学学习。对徐小平来说,念大学绝不是为念而念,不是要一张文凭给自己镀金。“过去单项培训教给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读了大学,能帮助自己形成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徐小平说。

  徐小平从来不是迷信书本,甚至年轻时还认为读书未必比得上干活。1978年恢复高考,徐小平子承父业,觉得修机器最有劲。但随着工作实践,徐小平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走不远。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学,学德语时的“疯劲”和“拼劲”广为人知。但徐小平的学,总跟现实问题捆绑在一起,所以他学得有劲,也有用。在本科期间,徐小平年纪是同学中最大的,但做试验做分析,总是最快完成的一个。

  “我的毕业论文关于数控机床,题目就从生产线上的实际中来,导师认为这篇论文有前瞻性,可以申请专利。”手上早有数不清专利的徐小平,说起大学老师的评价,颇为自豪。

  笔和纸不该离身

  徐小平马上要本科毕业,在大学里是学生的身份,而在他的行业里,又是一位带出一批批优秀弟子的“老法师”。

  “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很发达,但比一比国外,一线制造工艺还不够精细,技术不够严谨,数据不够充实。”谈到干了一辈子的心爱行业,徐小平是一名挑剔的严师。

  近期业界有个说法,在全世界热议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时,德国人不事张扬,悄悄地把制造业升级到了4.0时代。说起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徐小平坦言差距不小,而不小的差距由点滴细节产生:德国制造业从业者不论工人还是工程师,都特别讲究用数据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从不讲“大概”、“差不多”,严谨是一种习惯。

  “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仅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培养这种习惯。”徐小平介绍了一种反映习惯的细节:德国工人口袋里笔和纸是“标配”,虽然现在计算机普及,但生产线上不可能拿着电脑干活,但带上纸笔,遇到情况,就能随时记下数据。有了数据,才能分析,才能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十几年前的笔记本我现在都能找出来,有的纸黄了,碎了,但翻出来看,还是很有启发。”徐小平说。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娌℃湁浠讳綍鍥剧墖鏂囩珷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