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引入各方资源“后卫”变身“前锋” 访奉贤区委书记周平 |
更新时间:2015-1-20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作为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的郊区,奉贤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由“后卫”变身“前锋”?近日,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奉贤区委书记周平。 从“星期六工程师”到“科技特派员” 记者: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奉贤的定位思考是什么? 周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对奉贤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利用这个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度。 在科技创新方面,奉贤是有基础的。我区中小企业众多,创新活力较强。改革开放之初,聘请在国企工作的工程师利用休息日来到奉贤搞科技攻关,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如今,我们根据区内民营企业门类很多,对科技的支持要求强烈的特点,政府牵头推出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目前有60名区内外高校的专家被聘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帮他们搞科技研发,推进创新转型。 2012年,上海“千人计划”创业园落户奉贤,把这里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到了新的高度。创业园内的创业者以中央、上海和外省市的“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为主,两年多来,园区先后与200多名“千人计划”专家及其团队进行项目接洽,已有54个项目入驻。 奉贤还拥有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在长三角经济发展带中,上海是龙头,奉贤则是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企业进入上海的“桥头堡”。空间方面,上海不少地方的建设用地已碰到“天花板”,但奉贤区的建设用地仍有增长空间;此外还有大量存量,通过土地二次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大的科技创新潜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郊区的功能定位与中心城区不同。因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郊区主要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而奉贤缺少像汽车等大的产业支撑。如今,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奉贤要缩小差距,从上海的“后卫”变成“前锋”,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奉贤成为上海创新创业的活力区。我们要有这种决心和勇气。 院所是固定的,但院士专家是流动的 记者:为实现这一“角色转变”,奉贤区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 周平:过去,政府存在“角色错位”问题,“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现在应及时归位,注重营造公平、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搭建了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利用区域内的高校资源,通过区校联动,建立了一批产业研发基地。同时,让基地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推动成果转化。政府还主动牵头,与区外高校合作。去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全面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建立了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桥园,已集聚一批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 二是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的内涵,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信息的共享。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缺少经费,区政府正在搭建公共研发平台,让企业能购买平台上的服务,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政府还在搭建中介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成果的转化,让科技与产业更好地对接。我们鼓励企业与院士团队合作。去年,在奉贤新建了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使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能得到院士团队的指导。 三是鼓励领军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利用自身优势聚集上下游资源。比如,“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同创普润”项目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材料,我们鼓励以“同创普润”为龙头,吸引上下游企业组建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 四是借鉴自贸区经验,积极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欧盟中小企业园为试点,探索推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服务效率,努力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科技金融方面,奉贤区成立2亿元的创业引导母基金,下设两个子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我们还与多家银行合作,建立银科企交流机制,缓解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记者: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作为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的郊区,奉贤如何集聚人才? 周平:奉贤缺少院所,但院士专家可以到处走。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区外高校合作等机制,我们弥补了短板。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区里的“滨海贤人”计划,吸引高校专家踊跃参与。为了解决“留人难”问题,奉贤加快了公租房建设,并加大人才购房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在漕河泾南桥园区,已启动建设50万平方米“先租后售”企业公租房。对“千人计划”项目,我们实施专项扶持政策,降低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成本。 我们不但吸引人才,更注重尊重人才。这种尊重首先应体现在对科技人才创新成果的保护上。例如,“千人计划”创业园专门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为创业者提供实施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等服务。其次,政府对人才也要改变只给予政策优惠的单一服务模式,提供综合服务。奉贤注重完善社会事业的配套,为科技创新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就医难问题,留人留心。 抓好“一体两翼”,实现“四轮驱动” 记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奉贤中小企业众多,政府将聚焦哪些企业园区和相关产业? 周平: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其中“一体”是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两翼”是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者都要发力;“四轮驱动”就是在盘活存量和提高增量、淘汰落后产能与技术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同步推进。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关键是发挥好科技的支撑作用。 我们将聚焦“千人计划”创业园、张江高新区奉贤园、生物科技园区等园区的建设。这些园区各有侧重,同时注重瞄准“四新”方向,重点打造新材料与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集聚区,“千人计划”创业园已吸引姚力军、甘中学等多位知名专家前来创业。园区还成功举办云计算·大数据、航空配套产业等论坛,逐步培育产业链。随着项目落户和服务机制的完善,园区将集聚更多人才和项目,有望成为推动奉贤乃至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领头羊”和“加速器”。 这些园区里,一批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在新材料领域,同创普润公司重点研发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关键材料和相关设备。在新能源领域,协鑫集成科技公司积极创新经营模式,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服务提供商,成为以科技研发为基础、设计优化为依托、系统集成为载体、金融服务为纽带,运维服务为支撑的一体化提供商。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