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中心城区不能退出创新主战场——访徐汇区委书记莫负春

更新时间:2015-2-4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随着商务成本的提高和环境约束的增加,科技制造类企业已经逐步退出中心城区,科技研发类企业也面临调整压力,中心城区难道只能随之被动退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中心城区完全可以主动作为,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助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最核心的问题,是抓住这个机会,推动政府转型。企业在跨界、融合,政府不融合、不转型怎么行?要清楚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角色一定是“配角”,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环境,实现大众创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也是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需要打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作为中心城区的徐汇区,如何让科技服务业花开市中心?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区委书记莫负春。

  服务业已成科创全球竞技场

  记者:科技服务业的范畴是什么?目前在国际上有何进展?

  莫负春: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确定科技服务业门类主要包括“8+1”: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以及综合科技服务。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发布的城市创新能力报告看,科技创新正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突出表现为知识、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而其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科技服务业异军突起。近十年来,美国研发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9%,英国研发服务业年均增长更是高达16.8%。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全球竞技场。

  记者:受制于商务成本和生态环境,中心城区在科技创新上如何赢在自己的赛场上?

  莫负春: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调研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心城区如何为创新中心建设作出贡献。随着商务成本的提高和环境约束的增加,科技制造类企业已经逐步退出中心城区,科技研发类企业也面临调整压力,中心城区难道只能随之被动退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调研发现,中心城区完全可以主动作为,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助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科技服务业的意义不仅在于服务业本身,它具有智力杠杆的产业撬动作用。如果说科技制造属于科技创新硬实力,那么科技服务就是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只有软硬结合、软硬兼得,才能确立创新中心的地位,并形成全球影响力。

  如何服务于“研发富矿”

  记者:统计显示,徐汇区科技服务业的年度营业收入站上了500亿元台阶,按“单位面积产出”可能是全市最高的区县之一。主要基础和优势何在?

  莫负春:最明显的是科技研发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内汇集了中科院上海分院所属各院所等12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上海交大、复旦医学院、华东理工等十余所高校,中山、市六等8家三级甲等医院,以及数十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资源集中程度在全国城区首屈一指。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漕河泾开发区,拥有包括3M研发中心、思科研发中心在内的全球影响外企研发中心28家。

  与此相伴相生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层次非常高。目前,有105位两院院士工作或生活在徐汇区,约占全市60%。此外,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人才95人,市领军人才32人,区级人才400余名。2013年,徐汇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2.3件,居全市第一。

  记者:服务于“研发富矿”,徐汇有哪些已形成特色的领先业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莫负春:比如说知识产权服务业就是如此。徐汇目前拥有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32家,包括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上海情报所和中科院(上海)、上海交大、华东理工3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等,同时漕河泾开发区与北京中关村、苏州高新区一起,也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试验区之一。

  位于徐汇的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成立4年来完成20多个专利和技术的许可交易,合同金额超过12亿元,多项成果实现了向世界制药和农业巨头的技术许可或转让。同样位于徐汇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2014年营业收入接近2.5亿元,尤其是通过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服务,为原南车集团高速轨道、中航发动机、C919大飞机等进行专利预警分析,推动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科技创新。

  创新功能如何融合商务功能

  记者:徐汇如何“布子”中心城区科技服务业?

  莫负春:我们希望用科技服务业来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一是做强知识产权服务,以推动漕河泾开发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优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与重点产业对接;同时,引入高端服务机构集聚,如争取“世界知识产权亚太中心业务受理中心(WIPO)”等落户,建设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二是打造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上海技术成果集散交易中心。鼓励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模式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转移机构,并支持第三方组织搭建有效链接技术供需双方的渠道。三是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强化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功能,鼓励社会投资建设专业孵化器。四是探索建立科技创新融资保障平台,聚焦早期风险资本引入,打造风投集聚区,搭建直接融资平台。

  另外,推动协同创新是其中重要环节。徐汇资源丰富,同时类别很多,但从资源的有效集成、有效合作、有效发挥作用来说,做得还不够或者说还有很大空间。应该更多地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将探索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盟建设,如强生全球研发中心、腾讯创业孵化基地等,为科技创新构建一个平台体系。

  记者:就区域而言,如何适应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有何期待?

  莫负春:就中心城区来说,科技服务业聚集,可以相互支撑、相互合作、相互融合;远郊地区也可以支持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我建议,选择科技服务业集中度较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体制机制、政策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先行试点形成示范带动。

  最核心的问题,是抓住这个机会,推动政府转型。企业在跨界、融合,政府不融合、不转型怎么行?要清楚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角色一定是“配角”,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环境,实现大众创新。比如,我们成立了漕河泾开发区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以园区服务为导向,承担3项职能: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府协调。我们有一个思路,未来园区不应是纯粹商务型或者产业型的,应该让创新功能和商务功能有机联系,徐家汇商务区、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也可以成为科技产业的功能服务区。传统的园区功能也需要升级,我们接下来会大量改进园区的生活功能、文化功能、体育功能,让现在园区不仅是产业功能园区,也是年轻白领的智力园区。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娌℃湁浠讳綍鍥剧墖鏂囩珷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