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努力让每个人感受公正的阳光 “法官当如邹碧华” |
更新时间:2015-2-2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哀乐低回之中,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缓缓地走向被黄色的康乃馨与白色的菊花环绕的丈夫身边。她凝视着那再熟悉不过的面庞,默默将一本丈夫生前所著《要件审判九步法》放在他的身侧——“这是他一生的骄傲”。 盖棺入殓。会场之外,寒风瑟瑟。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人,有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接待过的案件当事人,慕名而来的外地律师,甚至还有许多素不相识,仅仅为他的演讲、文章所感召的人。 邹碧华一生发表过许多文章,主导推出过多项措施,也一手打造过许多服务平台。回首望去,看似冰硬的法律,因他的努力而闪耀出蕴藉其中的人文底色。邹碧华曾说:“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他以自己47岁的短暂人生,分秒必争去实现自己的法治理想,为所有的法律人竖起了标杆。一如人们追悼他时所说——“世间已无九步法,法官当如邹碧华”。 2008年7月,刚开始办案的长宁区法院法官顾鸣香一走进法庭,就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坐在旁听席上:这不是刚上任的院长邹碧华?不打招呼旁听庭审,是邹碧华的习惯。这是一起因漏水引发的相邻纠纷案件。看似案情简单,法庭上却引爆连环矛盾,从财产赔偿一路扯出养狗问题。初出茅庐的顾鸣香紧张坏了。她不得不把一方请出法庭,结束这一次庭审。事后,邹碧华建议顾鸣香审判前做好准备,理清思路,熟悉双方情况和诉求,整理出纠纷要点,这样法官坐上法庭才不会显得仓促,引导双方厘清矛盾焦点以解决问题。 那时,邹碧华已经在构思“九步法”:法官必须思路清晰、步骤明朗,才能解决当事人的困惑,减少重复开庭的负担。2010年《要件审判九步法》横空出世,被业界誉为“庭审工具书”:“让满脑浆糊的人带着清晰的思路走出法院”。这本书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邹碧华实践与思考的心血。 担任法官22年,他参与了一大批复杂棘手的大要案: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证券破产案、艾滋病群体诉讼案、涉及数千名当事人的“乐客多”超市群体诉讼案……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终极目标。但一些法官感到困惑:“感受”是很主观的事,打官司没达到目的,怎么能“感受公正”?“法律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这是邹碧华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2010年,长宁区法院来了特殊的一家三口:5岁的小铭罹患白血病,然而父母离婚,把他扔给了生活拮据的爷爷奶奶。老人路过法院,想试试以小铭的名义起诉父母。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先例。“法律的本质就是保障孩子的权益,不要被僵硬的法条所束缚。”邹碧华带着大家开了两天的会研究法条,找到立案依据。经过快速审理,依法判决小铭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可到了执行阶段,孩子父亲找不到了。在邹碧华的要求下,顾薛磊和多名法官辗转“堵”到小铭父亲,让他拿出治病费用。 邹碧华对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说过,1988年进入高院工作,他给远在江西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母亲只说了一句话——“你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他永远记在心里。 勇于创新的管理者 一张“长宁法院拨打总机联系法官流程图”,摆放在每个立案窗口、导诉台和书报架旁,详细列明了电话总机在提供四类不同服务时的服务流程以及处理时限。 罗国华因为房屋租赁纠纷生平第一次打了官司,隔三岔五就要打这些电话,每次都能得到明确答复。一次找不到法官,电话又帮他转接到他根本不知姓名的书记员处。 邹碧华主政长宁区法院期间,这项被称为“小总机”的服务一推出,信访件应声下降。 在长宁区法院走马上任第一天,邹碧华就让人把群众来信和随机抽出的60件执行中止案件资料送到他的办公室。 信访和执行,是法院公认的两大难题。不久之后,他来到法院二楼的总机房。总机房的徐逸华感到诧异:院长还来这里调研?邹碧华在阅读信访资料时发现,竟有人打过13个电话也找不到法官,这让原本焦虑的当事人情绪雪上加霜。徐逸华直言不讳地说,法官很忙,但的确有法官不愿接电话。在邹碧华的要求下,长宁法院从原先的1部总机增设为4部。简单的咨询电话,接线员查询信息后可直接解答;复杂问题可用电话留言提示软件,主管部门定期通报各部门处理留言情况。邹碧华还发现,来电中有不少人并非要咨询,纯粹是发泄,他提出“让心理咨询师接电话”。于是,长宁区法院大多数法官都接受了心理学专业培训。 “他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思维一直跳跃在我们前面。”长宁区法院少年庭副庭长钱晓峰记得邹碧华曾说,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提高法院效率,促进公平正义。比如为了提高法官接待当事人的能力,他曾请来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堂经理,讲“如何三分钟内平息当事人怒火”。又比如在高院担任副院长期间,他主导一系列技术创新,律师不仅可以网上申请立案、缴费,当事人、法官和律师还可以视频交换证据。仅互联网阅卷一项,一年能节省律师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 “我原本认为法官做好案件就可以,但邹院长要求我们目光更长远。”长宁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徐叶芳2009年曾接手一起棘手案件:一小区因世博会改造统一移动空调外机,小区一位王姓老人认为改造后开窗有噪音,欲将建筑公司告上法庭。但建筑公司也很为难:因为一户反对而重做全小区工程不现实。邹碧华带领大家商量对策,为老人提供了两个方案:给予经济赔偿或世博会后移机。 老人选择第二个方案。邹碧华连夜写了一封信给老人感谢他的宽容,这让老人十分激动:“你们本可以不立案,现在却做得这么周到!”世博会结束后徐叶芳再次回访,老人说:“收到邹院长的信,心情特别好。现在身体不错,就不要移机了,影响小区形象。” 听闻邹碧华去世,老人不肯相信,把珍藏在箱底的信捧出来:“我这样的小事他都记挂着,他肯定是太累了!”徐叶芳这才理解邹碧华的要求:“老百姓是很淳朴的,如果我们能多做一点,就能节约许多社会管理成本。”徐叶芳记得邹碧华的话:“要从优秀走向卓越。” 推进公平的法律人 邹碧华生前最后一条微信,是转发上海高院律师平台上线的消息:“希望律师的环境越来越好”。 这个律师服务平台有一个嵌入功能:律师申请立案时,系统会自动搜索该律师在全上海法院系统的开庭情况,避免律师同时在两个法庭开庭的状况。 这让许多律师感动:“如果不是真正站在我们的角度,很难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与邹碧华相识18年的上海高院司改办副主任顾全记得,多年前一起出差,回到法学院宿舍已是晚上11时,邹碧华随即拿起稿纸奋笔疾书。他正在把一份国内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希望拿到国外发表:“要让国外了解国内的法律界。”“当时,国外对国内法律问题不理解,有争议。他想努力把国内的声音放到世界的平台上。”那一刻顾全发现:“邹碧华是真的想把我们国家的法律作为事业来做。” 最高法院法官何帆和邹碧华参加了多个法律微信群,有时探讨问题,难免有人言辞激烈。但邹碧华从不动怒,总有耐心步步探讨。“我好像老是对他提意见,但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妻子唐海琳和邹碧华是大学同窗,虽然一直在企业工作,但邹碧华尊重她以企业立场提出的问题:“他说,法治建设需要各方力量平等去推动。” 唐海琳记得,丈夫不止一次跟她提起2000年在美国联邦司法中心交流的一件小事:法官邀请他旁听开庭,开庭前特意询问,征得双方律师和当事人同意后方让他进场。庭审一半,火药味渐浓,法官立即将两位律师招至席前,轻轻地提醒他们注意措辞。事后法官告诉邹碧华,不可以当着当事人的面批评律师,因为法官和律师是一个“法律共同体”。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时,邹碧华推动出台《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在业界引起轰动。 邹碧华的微博上关注了2967个人,近一半是律师。有人问他:“你不怕律师托你办人情案?”“法官和律师不是对立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找到真相。”邹碧华说:“如果我们都有一颗纯净的心,就不会担心这些问题。” “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尊重是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起点,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代表着法治的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代表着社会的公正程度。”邹碧华去世前最后一次演讲,让不少律师激动不已。一名来自河北的律师说:“我做律师的心被点亮。” “不能把司法的理想寄托在一个法官身上。”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说,“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照着他描绘的方式,继承他的思想,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去尽力做些什么。” 胸怀人文精神的裁判员“能否把邹院长的文章寄给我,这对我们一线法官来说太有用了!”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名法官的信,寄到了长宁区法院,随信附了50元书资。当时《要件审判九步法》尚未出版,这名法官在报纸上看到邹碧华提出的理念,就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全书。从庭审前的准备到突发状况应对,这本《要件审判九步法》充满法治精神与人文情怀,被誉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