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访黄浦区委书记翁祖亮 |
更新时间:2015-6-2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1月21日,跨过一条苏州河,翁祖亮从闸北来到黄浦履新。这位新任区委书记对于这个地方并不陌生,黄浦与卢湾“撤二建一”前,他曾在卢湾工作。此时,除了要面对“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善后处置,他更要考虑,“黄浦的基础和优势是什么,重点领域是什么”。上任之初,他把问题抛给了黄浦的党政干部,也抛给了自己。 5个月后,上海首张股权众筹公司执照在黄浦诞生;上海首份街道“三张清单”在黄浦出台,“加强版”网格化管理机制在黄浦落地。黄浦区迎来全市各中心城区财政总量、增幅“双第一”,成为“撤二建一”以来黄浦开局情况最好的一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翁书记身上那种争创一流的工作激情,确确实实影响了黄浦的干部群众。”黄浦的党员干部说。 出思路,看发展大局 在很多人印象中“又老又旧”的闸北,矗立起了现代感十足的商务楼宇。家住北站街道的大学生蒋艺祖,是看着这几年闸北一点点改变的。尽管还住在老旧小区,她也喜欢告诉别人,自家附近的苏河湾是如何漂亮。如今的闸北也有了风光的地标名片。 “闸北的发展,要始终置身于上海发展的大局之中去谋划,不能自娱自乐。”在担任闸北区委书记期间,翁祖亮提出发展楼宇经济、涉外经济、总部经济,主动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发展金融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等,使服务业税收占比不断提升。去年底,闸北区亿元楼达28栋;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7家,具有总部特征的企业65家,涉外经济贡献率达41.4%,实力在中心城区不可小觑。 短短几个月里,黄浦的干部同样感受到翁祖亮“出思路”。黄浦科创办陈湧说,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黄浦区该如何作为,大家莫衷一是。直到有一次在“创梦天地”与创新创业者座谈,翁祖亮第一次谈到,黄浦不是科创中心的主战场,但应该成为服务科创中心的主阵地。显然,翁祖亮考虑已久:没有科研院所,创业成本高,是劣势,但黄浦人才济济、金融业发达,可以为科创中心提供诸多服务。由此,黄浦对接科创中心的三个服务平台开始筹建。 有路径,才能跟着上 做具体执行的,最怕领导“想法多多,但都飘在天上”。 黄浦城管执法局徐文虎说,“我是挑扁担的,要给我一根扁担才行。”徐文虎所说的“扁担”,可以理解为一种执行路径。网格化就是一种具体路径。关于网格化等基层建设问题,翁祖亮专门召集街道主要领导开了四个半天的研讨会,讨论相关方案。“要不要设街区工作站”、“是增机构还是整合资源”,一系列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讨论不仅凝聚共识,也明确工作路径。”黄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正明说。 有了路径,党员干部才能朝一个方向奔。闸北区网格化管理中心主任曾纪忠说,网格化建设是翁祖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抓手。但仅有“网”是不够的,“看得见的人管不了,管得了的人看不见”,关键要推进权力下沉,权责一致。在闸北,翁祖亮推进协管员、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化整合,使原来19支队伍回归社会组织管理,实现“管理进网格,服务进居民区”。 作为依法治理的街道“清单”管理模式,受到翁祖亮的关注。第一次到南东街道调研,翁祖亮就觉得,确实应该把街道的权力和职责“理理清楚”。南东街道党工委书记余海虹说,清单数易其稿,每次厚厚的文稿出来,都送给翁祖亮过目。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会当天看完,通过区委办给予指导意见。翁祖亮希望南东街道这些“清单”能成为“苗圃”输出经验,成为基层治理的一种路径。 指标、考核也是一种路径。“以前,旧改重视完成户数,不重收尾,不少旧改基地停滞多年,最多时有18个旧改基地未收尾。”在闸北时,翁祖亮要求“把旧区改造作为最大民生”,把“收尾”和“完成户数”一样列入指标。全区民生财力安排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加快结转基地收尾,明确要求征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18个月。2013年和2014年,闸北区完成旧改9078户、收尾11个基地。 抓队伍,更重精气神 翁祖亮到黄浦,正遇“士气低落”时。 “要正确处理压力和动力的关系,变压力为动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黄浦干部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在一周时间内,他走访完承担善后处置工作的10个街道和相关部门,与所有干部集体谈心,提出正确处理好问题和成绩、压力和动力、安全和活力、关心干部和从严治党、善后处置和面上工作这“五大关系”。一席话,让不少黄浦干部放下了“包袱”。 加强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是重要抓手。作为党委一把手,干部的“精气神”始终是翁祖亮关心的问题。士气低落时,要加油鼓劲;成绩初现时,要增加忧患意识。2013年在闸北,翁祖亮看准闸北处于克难奋进、爬坡攻坚的“半坡”阶段,要求干部“不能有任何懈怠,想要停下来歇歇脚、松松气、养养神,就会被追兵赶超、被标兵拉大距离。” “班长工程”、“百人团队”、“好班子好班长评选”……翁祖亮清楚,没有好的队伍,任何事都干不成。因此,每到一地,他都着力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会共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针对“撤二建一”后黄浦干部在发展空间上受限制、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等问题,他上任之初,就牵头开展“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干部工作专题调研。6个调研组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足迹遍及机关、街镇、企业集团、事业单位等,以此发现干部、发现人才。黄浦区委组织部沈耘说,调研也是为一年后的换届集聚后备干部。与以往不同,这次黄浦区探索实践“大多数人选大多数人”的选人用人机制,让人才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过程中产生,得到上下一致认可。“这次调研将形成使用一批、交流一批、培养一批的工作方案,目前已基本形成调研成果,下半年将进行成果运用。”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