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援藏干部白锦波:誓将三年当半生 |
更新时间:2015-7-6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援藏干部白锦波:誓将三年当半生 这批援藏干部入驻萨迦只有两年,但萨迦变化这么大、发展这么好——日喀则市政协副主席、萨迦县县长扎多难掩欣喜!县城更像县城了,冲曲河大道建成,文化遗存萨迦寺重焕光彩,北寺遗址游步道和观景台竣工,萨迦纪事馆完成装修布展,萨迦古城创成4A级景区…… 如今的萨迦,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旅游服务打出品质,就连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有明显好转。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白锦波的心血。 2013年6月,白锦波成为徐汇区援藏干部领队、萨迦小组组长。两年多来,他带领同批7名“援友”,克服了高原缺氧、环境恶劣、语言不通等困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誓将三年当半生”。 对白锦波而言,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是工作动力;以不计代价的奉献助力萨迦发展,则是他心底使命。 “你们不要嘲笑我” 前不久一个下午,记者见到了在浦江之畔漫步的白锦波。他此次回沪,是借上海卫生援藏项目“格桑花之爱”为藏族孩子们来沪做手术的契机,“顺便休息一下,到医院检查下身体”。 这位目光炯炯面相儒雅的中年汉子,脸上带着上海罕见的“高原红”,这是雪域高原给他的“外在”印记,“内在”还有心脏肥大,去年一次体检就发现心脏有三尖瓣返流。面对采访,他半开玩笑地说道:“我刚回来还没太缓过神来,脑子反应慢,记忆力明显减退,你们可不要嘲笑我……” 记者坐在对面和他搭话,他则下意识身体前倾凑上耳朵,生怕听得不够清楚。在一旁的援藏干部、萨迦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祺后来告诉记者,长期身处近5000米海拔的高原,脑细胞会有损伤,因此“反应慢或者有点耳背很正常”。此次回沪体检,白锦波瘦了整整5公斤,但他笑言“自身负担轻了是好事情”。 这次回来他还做了“减负”,将自己两年前入藏时带的短袖短裤全又带回来,那里一年四季都穿不到,夏天最热时也得穿外套,从来不会出汗,他也笑言“有利于工作”。 “小白”变“老白” 海拔4468米的萨迦县在上海援建日喀则地区五县中海拔最高,草木5月中旬开始发芽,9月中旬就开始落叶,其余时间则都是寒冬,一年四季鲜有绿色。用白锦波的话来形容,“以前种下去的树最终都成了棍子”。在这里,氧气含量只有上海一半。 “说话不能快,走路不能快,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吸氧、吃安眠药睡觉,不然睡着了一会儿就醒了,胸闷难再入睡,第二天头昏脑胀就影响工作。” 对白锦波而言,援藏的时间不算太久,但改变却有很多,最明显的是昔日在党政机关里“坐班”的“小白”变成了奔走在市郊乡野的“老白”。 艰苦环境中挑重担,白锦波不但毫无怨言,还成了在藏率、在岗率最高的援藏干部。工作日他在县里工作,双休日他还在县里值班,他认为工作起来“有存在感,忘记了身体的不舒服”。 “来到西藏,同时肩负了这么多使命,这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历练,也是一个男子汉的幸运。”这是白锦波自己感知的“老白”分量。 筑起“雪域铁军”美誉 相较上海援建日喀则的其他几个县,萨迦县较晚纳入上海市对口支援的范围,于2001年第三批援藏项目开展时才纳入,“海拔最高,底子最差,欠账最多”。 上海加大援建力度。第七批援藏干部中徐汇区派往萨迦县的8人“都是已婚有子,45周岁以下”,到岗后全部适应下来,在海拔最高处筑起了“雪域铁军”美誉。 “差距着实不小,起步晚了就要快追!”直到去年,萨迦县财政收入才达2500万元,每个领域都有亏空,包括当地的发展规划、干部视野,都使白锦波“心头紧绷”,坦言他和他的徐汇班子压力很大。 千头万绪一根针,白锦波“誓将三年当半生”,挑起了推进当地发展、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等重任,和“援友”们在自己年富力强的岁月,从浦江之滨转战雪域高原,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藏族同胞留下好设施,更留下好生活 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白锦波带领团队倾尽全力改善民生 不在办公室就在工地,不在睡觉就在工作,这基本就是白锦波的一天。“县里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早期我们打打‘大怪路子’,但发现费脑筋会头疼。后来聊天也不聊了,相互间什么都聊完了。索性,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白锦波笑言。 萨迦县的上海援藏干部们,入藏两年多来夜以继日工作收效明显,萨迦旅游景观大道、旅游服务中心、八思巴主题文化广场、环城林绿化等一批援藏项目相继建成,雪域古城焕然一新。 本次回沪,白锦波成功对接徐汇区青联、青企协,落实了35万元捐助解决萨迦中学下水道改造问题,15万元定向扶持当地残疾青年的创业就业项目“青年照相馆”。 他深知,不仅要为藏族同胞留下好的设施,更要为他们留下好的生活,尽一切力量改善民生,帮扶社会事业,哪怕只是汇集点滴。 让旅游业支柱支起来 萨迦县在西藏颇具独特地位,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就是从元代萨迦王朝开始。萨迦寺是萨迦县最重要的有形资产,1961年就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也是围绕萨迦寺建立。 萨迦县的上海援藏干部们分析县情认为,萨迦县面积比整个上海还大,但人口只有5万,且居住十分分散,不利于资源配置和条件改善;而且萨迦基本只有旅游业和农牧业“两条腿齐步走”,但农牧业只能解决口粮,因此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必须“支起来”。 规划为先,做好规划就不会偏离方向。白锦波请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全面规划,努力打造旅游业。 推进中涉及到搬迁等敏感问题,白锦波和当地干部一起出面协调解决。白锦波的心得是:“晓之以理,给出利害分析,让他们知道我们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他们。” 萨迦县旅游“点”要变成“区”。“不能说一道墙围起来就是景区,必须按照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建设,修好路,建好广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将整个景区打包起来才行。”景区规整合一后就采取“一票制”,门票拟定价180元,80元归寺庙,100元归政府,实现以旅游促发展。 今年,萨迦县的上海援藏干部继续投入3900万元,围绕萨迦古城景区基础设施,继续推进萨迦古城配套设施二期工程、县城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白锦波还在思考,游客前往珠峰大本营和阿里要经过萨迦,怎么才能留他们住一晚,这样对萨迦旅游增收更明显。 关爱孩子守护未来 刚到西藏时,白锦波和“援友”一个月内跑遍了11个乡镇,“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走路像鸭子的孩子”。后经了解,这是髋关节脱位,是高寒地区多见的疾病,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落下终身残疾。 因此,援藏干部们对14周岁以下孩子展开盘查,有希望治愈的都送到上海,还联络到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解决了他们在儿童医院的手术费用。但这些孩子们家境困难,往返交通食宿怎么解决?白锦波找到了“娘家人”徐汇青联,动员青联委员及青企协会员组建了“汉藏家庭结对”微信群。每名孩子4000元左右的交通食宿费用,得到徐汇热心市民的踊跃支持。 在白锦波的号召下,相继有徐汇区委组织部、上海移动团委、工行徐汇支行团委以及他的同学同事,纷纷参与了“汉藏家庭结对”。每名来沪手术的孩子,都有热心人士去探望,目前已成功安排26人次患儿来沪治疗。 萨迦中学一名叫普布吉拉的初中女孩,她希望有机会能到内地求学。孩子家境贫困但很有灵性,白锦波自费资助了她。 两年来,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儿童医院与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合作建立了“上海内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喀则分中心”,即将建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诊治基地”和新生儿筛查中心网络,践诺“对孩子负责就是对未来负责”。 集结一切资源援藏 去年初,休年假回沪的白锦波,在徐汇区青联、青企协年会上展示了援藏干部们拍摄的照片:小学生下课后嘴凑上自来水龙头去喝浑浊的水,寒风凛冽中下河洗澡……缺乏热水净水,孩子们常得疟疾,给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困扰。 随即,徐汇区青联、青企协响应支援项目,为孩子们捐赠太阳能热水器。覆盖扯休乡小学的热水器项目需要10万元才能解决,团区委的资金不足以支持工程建设,于是,每人捐赠5000元,很快“化整为零”凑足了资金。半年后,扯休乡小学就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600多名师生洗上了热水澡。 浦发银行与吉定镇小学结对,捐款45万元为该校安装无压锅炉,彻底解决了该校学生的饮水问题,疟疾等往常多发的疾病明显减少。 两年来,白锦波团队以“走出去、请进来”思路,邀请内地党政领导、企业家、慈善家等来萨迦考察交流,同时组织萨迦县当地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赴上海学习交流。徐汇已有10多个代表团赴萨迦考察旅游产业、教育卫生、援藏项目建设情况,缔结了多种合作方式。 截至目前,萨迦县的上海援藏干部已累计争取计划外项目资金近600万元,先后建成萨迦县大礼堂灯光音响装修、景区3块大型LED显示屏安置、新农合信息化等项目。同时,还争取到上海各界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合计450万元左右,让雪域高原和5000公里外的浦江都会“心手相连”。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