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闵行法院蹲点记:人员分类如何留人又留心

更新时间:2015-7-21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面试没通过,闵行法院一位老同志心绪难平。就在这时,收到院长黄祥青发来的短信,“没入额也不要有思想包袱,只要努力还有机会。”他心头一暖立即回复,“很感动,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手头的工作同样重要,我会好好干。”

  人员分类改革,是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核心是建立一支小而精的法官队伍,而33%的员额比例,必然要有人上,有人下。这场改革中,闵行区法院一线没有减一个法官员额,没有一个法官因为司改而离开,每一位入额法官都对审判工作量作出了承诺。

  院长面试出题费思量

  这天,北京昌平区法院副院长一行来访,座谈中,第一个关注问题就是人员分类,“已经当了法官的有没入额的吗?”

  院长黄祥青坦言,“有。按照规定,助理审判员要参加笔试、面试和遴选。每一关都要刷掉一些人,有年轻人,也有老法官。”

  改革之前,闵行法院具备入额资质的干警共有196人,身处民事、刑事、行政审判等一线业务庭的119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审判员身份的青壮年法官,作为审判一线的核心力量,只要基本要求过关就能入额;第二类是50岁上下、具备审判员身份的老同志,若承诺完成基本办案数量,即可入额;第三类是具有助理审判员身份的年轻人,按照全市统一规定,需要参加高院的笔试、区法院的面试和法官遴选委员会的考核,通过后也能入额。

  在保证一线审判力量不受影响的同时,立案、执行、审判监督等审判二线部门仅留出少数的员额,如立案庭原本28个法官,这次只有13个员额。对于这些部门具备审判员身份的人,谁能入额,主要根据担任审判员的年限、办案数量、工作表现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对于办公室、政治部等综合行政部门,平时不办案的人员无论新老,入额都要参加院里面试和市里遴选。有9位在综合行政部门工作的同志,经过层层筛选,最终3人入额,入额后必须到审判一线工作。

  闵行法院的面试在顶楼的圆桌会议室进行,审委会委员担任评委。院长黄祥青是评委之一,还是出题人。出什么样的题,黄祥青着实费了一番思量:太难,大家会以为有意为难;太容易,又无法起到考核和过滤作用。思考再三,他将题目定为“证据的三性”,即客观性、真实性、关联性,只要法官审案,莫不涉及证据,这是个常识性问题,难易适中,进退有余。开考前30分钟,他将装有题目的信封交给了政治部。

  同样的题目,对年轻人的考核标准要高一些,不仅要回答证据三性的内涵,评委还要追问在具体案件中如何深入适用。对于老同志的面试则宽松一些,然而,依然有两位老同志的回答不太理想。

  晚8时,结果确定。黄祥青给落选同志发去安慰短信。

  政治部主任袁青峰说,对于利益受到冲击、心理有变化的同志,党组成员及时谈心,形式上一对一,时间上不过夜,尽力让每位干警的心理平衡一些。196名具备资质的法官已经入员149人,还有的要下几批再申请。令人欣慰的是,去年9月至今,闵行法院尚无法官主动提出离职。

  新法官重回审判台

  周一,大雨,刘新慧起了个大早。上午,他要作为独任法官审理一起民事案件。

  33岁的刘新慧法学硕士毕业后进入闵行区法院研究室工作,曾在民一庭工作半年,办过近200件婚姻家庭等民事案件。今年4月下旬,经历了笔试、面试和遴选,刘新慧成为区法院新入额的19名法官之一,被分到行政审判庭,重回审判台。刘新慧明白,若没有司改,成为审判员,他也许还要等上几年,“司改给年轻人带来优先晋级的机会”。

  司改之前,全市法院法官比例约为49%。始于多年前的人员结构调整,闵行法院法官比例为39%。此次33%的员额比例,让闵行法院改革具备一定优势。不过,新入额的法官如何分配,审判任务有多少,各个庭需要多少法官,需要摸清家底。党组成员们分别摸排,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去调研。

  摸完家底,一份“法官岗位具体职责要求和工作任务”的简表被挂在了内网上,19个庭室的每位法官岗位的职责,全部量化,每月要办多少案子,一目了然。以民一庭为例,“7名法官平均分案,案件不流转,每季度36-45件结案,批量案件完成收案数的90%。”每一位入额法官,都要承诺完成相应的工作量,并立下书面保证。

  刘新慧时隔两年重回审判台,还能驾驭庭审吗?

  这起因拆迁而起的纠纷,原告李女士是闵行某村村民,2003年夫妻离婚。动迁后,李女士分到四套房子,前夫王某要求拿到其中一套,李女士不同意。于是,王某将李女士和开发商告上法庭,要求确认动迁合同无效。拿到材料,刘新慧通读了案卷,证据也摸排了一遍。

  开庭前,刘新慧走到李女士面前,告诉她“这个案子只解决拆迁合同的效力问题,至于如何分房分钱,不是这个案子能解决的。”李女士点头表示认可。

  庭审中,刘新慧有条不紊地掌控着庭审。突然,旁听席上李女士的母亲听到王某说的地方有出入,高声驳斥。刘新慧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提醒她不要说话,“她是个70多岁的农妇,一辈子没来过法庭,法官没必要呵斥或训诫,用手势提醒比较合适。”刘新慧觉得,当年办案的那些积累,还在。

  90分钟的开庭之后,刘新慧立即组织“背靠背”的调解,分别与三方当事人释明法律规定,让他们对案件后果有清晰的预判。但调解没成功,一切全赖法官判决。

  一套房子,对当事人来说是一辈子的大事,同时,还有80多户等待拆迁的村民,也在关注判决结果。刘新慧反复推敲着每一处关键环节,力求让判决无懈可击。最终,他依法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此后,新案子不断涌来。短短半个星期,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小弹窗一个个跳出来,提醒刘新慧已有10多件案件在排队,“有些激动,有些忐忑,更多是期待,我会认真对待每起案件,办出水平。”

  不放弃,相信法官梦能圆

  “谁能想到,我的法官之路会这么坎坷?”七宝法庭的会客室里,42岁的沈杰有些自嘲。沈杰1995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进入闵行法院少年庭,从书记员做起,后来当上助理审判员,在立案窗口工作多年,这次却没能挤进法官员额。

  并非业务不行。今年元月,沈杰和院里许多“80后”一起参加市高院组织的考试。沈杰的笔试分数还不错,院里的面试也通过,可到了遴选阶段,面试官认为她“缺乏办案经验”,她落选了。首批入额遴选中,还有4位助审员也因缺乏办案经验未能入额,他们大多身处综合部门、二线部门。这绝非意味着他们能力不行,恰恰是比较优秀的年轻人才会被院综合部门选中。对于这些想当法官的助审员,院领导坚决支持,“为有冲劲的同志创造机会”,各个庭室也是无条件放人。

  对于在遴选中没通过的同志,院庭纷纷鼓励他们“不要灰心”。如今,他们开始“两头跑”——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一半时间到一线的审判业务庭真刀真枪地办案。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历练来补齐审判经历的空白,争取在下一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天上午,沈杰开了个离婚案件的庭,起因是家庭琐事,男的坚决要离婚,女的不想离,孩子还年幼。看着气呼呼的当事人,沈杰先让男方发表意见,他竹筒倒豆子,把女方在生活中的种种气人行为全“控诉”了一遍。看男方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了,沈杰提醒一直认真听的女方,“你是不是表个态?”女方也是“接翎子”的,先前强硬的态度软化起来,言辞之间表示了歉意。沈杰抓住机会,大打亲情牌,抓住离异对孩子易造成伤害这一点做两人的思想工作。一番道理讲过,庭审结束时,双方的情绪都平复许多。沈杰发现,在立案窗口锤炼多年练就的调解方法,法庭上同样有用。

  虽然暂未入额,沈杰心态尚好,“虽然不很年轻,但我不会放弃,我有自信——就是要当法官。”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