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能改变”和“被需要”的幸福 访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领队李峻

更新时间:2015-8-1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江尾江源水相融,上海果洛心连心。2013年7月27日,第二批17位上海援青干部踏上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年龄39岁。2年来,他们满载着上海重托,在雪域高原执行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日前,解放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领队、青海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长李峻。

  记者:此次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组织下,我们媒体团实地采访了由上海援建的镇卫生院、牧民安置小区等,发现这些项目都很“低调”,见不到明显的上海痕迹,只在那块小小的介绍牌子上发现原来出自上海之手。

  李峻:果洛州地广人稀,面积有12个上海大,每平方公里却不足4人,你在这里建标志性项目所惠及的人群,可能远没有分散地建一些小型项目来得多。上海援青坚持2个80%,即县以下及民生项目占比80%。今年上海援青资金2.4亿元,以民生、教育卫生、硬件设施投入为主,包括图书室、电教室甚至浴室等,尽管看起来没有值得大书一笔的项目,但对果洛群众而言却温暖人心。而且就资金量而言,包括国家转移支付、中央及省里各专项建设资金等在内,果洛一年可用资金60多亿元,因此上海资金主要还是做配套。但上海希望不仅是投钱,特别注重钱投下去的效果。

  记者:说到效果,果洛州委书记武玉嶂特别提到,“上海智力援青给果洛带来的变化更大”。能否这样说,援青干部通过项目运作,逐渐将上海理念融入当地,这是上海资金援青之外的一项精神成果?

  李峻:是的。我们一直希望能将上海的科学决策、规范精细等优势与果洛干部群众雷厉风行的特点相结合。1年前,在充分听取果洛当地意见基础上,我们与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商议并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州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在此细则中,项目前期须做什么、按怎样的程序、每一步应留下哪些材料,均有章可循。在6县挂职副县长的援青干部压力很大,因为细则中有一个签批资金的规范,要求必须材料齐全、现场检验合格,才能把钱签拨给当地,要做“画句号”工程。另外我们在6县都建立了项目库,旨在促进当地对长远、科学规划的重视。其实这些精细化理念,只要上海干部身体力行,就一定能逐步有效带动当地。我们欣慰发现,果洛自己项目的管理也开始走起“上海范”,而有时我们下乡一个多礼拜,再回州上食堂吃饭时,当地干部对我们竟有一种盼望已久的热情。这种“能改变”和“被需要”的幸福,远比单纯捐钱建项目更有意义,效应发挥也更深远。

  记者:17位援青干部分散在7万多平方公里果洛大地,一聚不容易,作为领队如何抓队伍?

  李峻:联络组2年前组建之初,即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建章立制。譬如请销假,援青干部离开果洛至西宁,要在我们“上海青”微信群里告知,若出青海,须打报告。我们规定,17位兄弟每月在西宁开一次例会,会议有固定程序,先交流本月工作实施情况,尤其是工作中一些共性问题,彼此可分享经验。另外就是下月计划,由此掌握进度,适时敲敲“木鱼”。年初回上海过年时,例会照开不误,主要是抓紧补课,包括自贸区讲座等我们都去听,还请上海党校老师来讲课,唯恐落伍。我们都下载了上海观察、东方卫视等客户端,身在果洛,也牵挂上海一举一动,保持学习心,决不放松自己。

  记者:如何概括您所带领的“十七罗汉”这支团队?

  李峻:八个字,积极、乐观、踏实、团结。兄弟们都不容易,第一个半年,每人都瘦了8斤以上。但前辈条件更苦。至少,我们已陆续搬进周转房,我们能吸氧了(尽管现在还有3县没法吸氧),而第一批援青干部是在3年对口援建行进到一半时才吸上氧的。因此“十七罗汉”很知足。大伙总说,“在果洛晒得这么黑没想到,团队如此融洽乐观也没想到”。我们经常拿困难开玩笑,譬如彼此提醒随身带药,谁忘带了,一旁兄弟立马把药递上,于是便有那句——关键时给你“吃药”的人,是真正关心你的人。

  记者:第二批援青工作还有1年结束,是否觉得还有许多事要做?

  李峻:兄弟们都有宏伟目标,但毕竟要一步步来。第一批援青干部太不容易,他们离开时仅少数项目开始施工,真是万事开头难;我们第二批,能初步将上海做工程的一些理念为当地所接受、理解,将一些制度规范起来,其实也是打基础。功成不必在我,唯有踏实苦干,夯实基础,才能助力以后援青工作再上台阶。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娌℃湁浠讳綍鍥剧墖鏂囩珷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