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我国整形修复外科奠基人、工程院院士张涤生走完百岁人生

更新时间:2015-8-21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永怀科学童心的创美大师

  ●追求卓越,并非要不顾实际,设立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如林肯所言,“尽我所知、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并决心一直这样做下去”。

  ●择业最难得的是“不悔”。一旦你真正做到这一点,以后的路自然会越走越顺畅。最怕的是瞻前顾后,进退失据,枉自蹉跎岁月,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手下有年轻医生,请谅解他们暂时的笨拙,因为在变成“白天鹅”之前,他们只能是“丑小鸭”,所以格外需要你的教导。如果你成为研究生导师,请扪心自问,你是“boss”还是“mentor”,你会将他们导向何方?如果你成为监管医疗行业的官员,请不要脱下白大褂,就把昔日同行的种种苦处抛诸脑后。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根基,也是处事的方法,却是学问的“大忌”。唯唯诺诺,顶多能够充当知识的“传声筒”。很多思想的火花都迸放在碰撞的瞬间,所以提倡学术争鸣。很多时候,没有“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豪情,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就意味着原地驻足,无法解构和重塑知识体系。

  ●冷眼看当今学术界,常有“众神喧哗”之感。所谓的“大牛”们常比拼的不外乎论文和基金。光看数字,有时的确令人瞠目结舌。然而,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似乎并不多,倒是出产了不少“学术垃圾”。我想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是否可以更加多元一些,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挤得人仰马翻,能有多大意义呢?我认为,获得再多的基金,发表再多的论文,甚至是获得“诺贝尔奖”,也不如出个比尔·盖茨或是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且也改变了世界,那才真的振奋人心。

  ●有胆更要有识,胆大还需心细。只要涉及到病人,万万不能“瞎大胆”。当面临“换脸”的诱惑时,我非常庆幸,我和我的科室都能“hold”住,没有争抢“首例”的殊荣。后期相关报道表明,因受到免疫、心理、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干扰,移植物丢失的几率相当高。

  对中国整形外科医学界来说,8月19日是个悲伤的日子——我国整形外科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在上海走完了他的百岁人生。

  为医大半个世纪,张涤生的一生正好伴随着整形外科这个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生根发芽:1952年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1966年中国首例断指再植成功、1976年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1982年世界首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1996年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张涤生是这些重磅医学新闻的完成者,他的不懈探索与勇敢创新,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让中国整形外科蜚声国际,而他自己也书写下一段创造美、修复美的传奇人生。

  只身奔赴战场救护,练就超乎常人意志

  这是一个对祖国怀抱赤诚之心的医生,他的弟子在回忆老师时无不这样说。

  张涤生出生于无锡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1941年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前身)毕业后,他放弃留校,只身前往贵阳市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担任张先林教授的助手。张先林曾是协和医院外科主任,这奠定了张涤生普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基础。

  1944年夏,中国远征军赴印度,张涤生也跟着飞越驼峰奔赴印缅战场,加入43流动手术队。所谓流动手术队,即随部队前进,战场在哪里,手术队就跟到哪里。三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张涤生还与记者忆起这场战争,“手术队离前线非常近,日军炮弹常常在我们做手术的帐篷上空飞过,耳边日夜可以听到响亮的机枪声和轰鸣的炮声,刚到时晚上根本睡不着,后来慢慢习惯了。”

  他一直工作至日军投降,八年抗战参与大半程。如此烽火考验,锻炼了他日后处乱不惊的作风与超乎常人的意志。

  一手创建中国整复外科,告诫学生别迷恋开双眼皮

  1946年,张涤生因军功被选派赴美进修,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追随著名的艾伟教授学习整形外科。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客观上促成了现代整形外科学的诞生。张涤生曾对记者说,整形外科就是两次世界大战飞出来的“金凤凰”。

  学成归国后,1951年,上海组织手术医疗队抗美援朝,张涤生任整形外科组组长,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1952年,上钢三厂工人邱财康全身严重烧伤,张涤生是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抢救小组成员之一。这桩烧伤医学史上的奇迹经报道后,烧伤病人从全国涌向上海,1961年广慈医院建立整形外科,张涤生担任主任。1966年院系调整,张涤生与这个专科一道加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在我国整形外科界有“南张北宋”之说,就是指整形界的两个著名推进者——北京的宋儒耀和上海的张涤生。在推进整形外科发展时,张涤生始终坚持创新、创新、创新。20世纪60年代初,张涤生已在探索血管吻合、皮瓣移植,是国内成功进行皮瓣游离移植的第一人,从而帮助许多晚期烧伤病人恢复了功能和外形。1972年,陈中伟、张涤生合作完成了我国第一例食指离断再植手术,整形外科开始了断指再植、残手重建的工作。

  张涤生的研究生、第九人民医院院长范先群教授至今难忘老师当年决定录取他时说的一番话:“你要做我的学生,专注于眼眶病与整形修复这个交叉学科,就一定要立足于治病救人,攻克疑难杂症疾病,解除病人之痛苦。千万不要沉迷于美容,开双眼皮。整形美容赚钱多,但不是一个好医生应该追求的。”

  如今,范先群已是国内知名的眼眶外科专家,这个交叉学科对车祸等事故中的眼眶重建与修复、眼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意义重大。九院眼眶外科诊治水平位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

  事实上,张涤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一个对我国整形外科发展影响深远的观点。他说,整形外科不仅要使伤残部位得到修复,还要重建和恢复功能,做到“伤而不残,残而不废”,这形成了整形修复外科的新概念。

  也因为如此,1980年在他出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之际,九院建起了新的整复外科大楼,并成立了“上海市整形外科研究所”,发展出烧伤整形、颅颌面外科、显微外科、淋巴水肿、美容外科等多个亚专业组,九院整形修复已成为蜚声世界的一张上海医学名片,后人尊称他为“中国现代整复外科之父”。

  怀揣科学童心和伟大爱心,功夫在刀外

  1996年,张涤生在80岁之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所以能在当时并不红火的整复外科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除了勤奋、努力和机遇,还要归功于他的科学童心和伟大爱心,这两点促成他完成了许多别人没干成的事。

  他发明的“张氏阴茎再造术”被国际整形外科同行称为“中国卷筒技术”,三年前他笑着告诉记者,这灵感来自于火车上邻座小女孩的剪纸!那是1981年在一次外出回沪的火车上,张涤生思索着如何为一个阴茎被机器完全扯断的病人再造阴茎,结果他被邻座女孩的手工剪纸吸引了,这样摺,那样摺……思路出来了,张涤生最终将前臂皮瓣卷成了一个既有外形又有尿道功能的再造阴茎。这个成功治疗的报道发布后,轰动国际医学界,100多名世界各国的整形外科专家写信过来讨教手术方法。他事后总结:生活和艺术,是整形外科的灵感源泉。

  在范先群的印象里,老师即便八九十岁高龄,依然天天到医院上半天班,依然敢于挑战“不可能”。1996年,张涤生从报上看到一封求救信,9岁女孩因心脏外露四处求医均遭拒绝。他写信到报社,要求将病孩接到九院,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由此诞生。上海医生“给心脏造一间房”,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这个张老师刀法了得,但不炫耀刀法,为医之道,功夫在刀外。华山医院整形外科穆雄铮教授在回忆老师时写到他独特的教学方法:第一次召见学生,要求学生写自己的名字,并对他说,整形外科是医学和艺术的结合,需要不断创新。在随后的培养中,他不仅给年轻医生制定了去十个科室轮转三年的计划,还请来上海美术学院的老师,教他们素描和雕塑的基本知识。

  整形修复外科是一个从头开到脚的复杂交叉学科,或许只有这样的修为才能做到很少对病人说“不”、“没办法”。张涤生在一篇自述文章中曾写道,很欣赏美国国民性中的“先锋精神”,即不满足于即有一切,随时可以打包出发。在他看来,虽说会经历困难险阻,但一旦成功,就会遇到“美丽新世界”。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再造人体美和功能的医术巨匠。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娌℃湁浠讳綍鍥剧墖鏂囩珷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