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中国视云”数据观察站有望落沪——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毅可 |
更新时间:2015-10-23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习近平主席前天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参观了解了该校数据科学研究团队的工作,“大数据”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作为大数据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该校数据科学研究所已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成为大数据领域英国第一大对华学术研究合作伙伴。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毅可,如今身兼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他认为,“数据正以一种不可估量的速度和体量涌现出来,并迅速成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共同语言。理解并懂得应用数据,将会带来一场重大的科学革命。” 近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我国大数据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这门“通用语”如何说好?昨天,记者连线采访郭毅可。 大数据应用广泛实在 学界喜欢将大数据比作一座信息富矿,通过有效提取方式,获得更多以往看不见的宝藏。大数据有多大?假设个人电脑的硬盘容量是1TB,2003年全世界数据大约可装满500万台电脑,现在能装满80亿台,到2020年,全世界数据预计要装满400亿台电脑。 说到大数据,公众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搜索公司准确预测流感”、“IT企业预报奥斯卡奖”、“金融机构以此判断牛股”之类的花絮。但在郭毅可看来,大数据应用领域更为广泛且实在,尤其在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中,将以往的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如寻踪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构建社会变迁模型等,从而迸发出更大价值。 这次,他向习主席重点报告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影响力及中国人口迁移分析》这一项目,来自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所、浙江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所,以及维也纳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等合作,共同从数据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和“一带一路”政策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令郭毅可印象深刻的是,11年前,他曾作为学术代表,参加了中国领导人访英期间的座谈会,并提出建议:更好地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研究力量应该走出国门,在全球生根开花。如今,浙江大学、华为,以及建设银行等来到数据科学研究所,合作开设了3个联合实验室,一系列跨国合作的大数据研究,正在这里紧张进行。 去年9月,与浙江大学的“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帝国理工数据研究院中心内挂牌。两校学者将在实验室共同开展大数据技术在能源、医疗保健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浙大已向实验室派出多个优秀科研团队,包括数学系的“城市污染的大数据建模、仿真及控制”项目和计算机系的“数字图书馆中海量资源的知识抽取和重组”项目等。 构建全球数据观察站 这次,帝国理工学院的“世界之最”——全球最大的数据可视化设施“全球数据观察站”也呈现在人们眼前。由64块电脑屏幕拼接而成的超级大屏幕比普通电影屏幕的两倍还大,在其背后,是37台电脑并行运算,将中国人口迁移趋势一一动态展现。随意操控下,小到一省、一市的流入人口人均收入、平均年龄、受教育状况等,纤毫毕现。 “这种数据可视化技术,是进行大数据研究重要工具之一。”郭毅可介绍,数据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将数据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的科学。它主要专注于分析,以连贯和简短的形式把大量的信息展现出来,而抽取何种数据进行形象化的抽象,本身就蕴含了对数据如何应用的科学思维。他说,“这跟如今常见的大型显示屏可不一样,几十个电脑屏幕组成的动态数据图像如何准确衔接,其背后蕴含的是并行运算、多项目管理、编程,以及对数据的深刻理解。” 如今,这一数据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在全球并不多见,除帝国理工外,美国也有一个规模差不多大小的装置。目前,郭毅可正带领团队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主体,与市科委及相关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洽谈合作事宜,酝酿在上海建立名为“中国视云”的崭新数据观察站,以此为基础带动国内大数据研究的发展。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