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会展经济 >> 正文 |
延续世博精神,让生活更美好———写在首个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 |
更新时间:2014-10-31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10月19日,家住宝山罗店的王阿姨一家五口、祖孙三代高高兴兴地在两室一厅的保障房里吃了一顿团圆饭,庆祝乔迁新居一周年。一年前,在一片喜庆欢乐的锣鼓声、鞭炮声中,他们作为虹口区虹镇老街和提篮桥旧改基地集体乔迁新居的4350户居民之一,告别了拥挤的旧居。望着新居里的独立厨卫空间,王阿姨感慨:“再也不用去倒粪站,再也不用在公共厨房和公共澡堂里‘抢地盘’了。” 王阿姨一家的生活变化,只是上海用实际行动延续2010年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缩影。世博会闭幕已经4年,但世博精神从没有离开过上海,而是更加深刻地融汇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上海在完善法制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科学投入等方面,建立和健全了世博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向一个宜居的绿色城市大步迈进。 对曾经生活在二级旧里以下的市民来说,住房条件的改善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四年来,上海基本形成包括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征收安置房(动迁安置房)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83万套,竣工47万套,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2万平方米,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基本实现,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人居条件不断优化。 上海还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推动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郊区新城规划调整修编已基本完成,重点新城建设加速,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装改造、农村困难户危旧房改造等也都取得明显成果,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在世博会上涌现出的绿色、低碳、环保的良好经验和科技成果,则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创新转型、生态环境建设的“催化剂”。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汤志平给出一系列例子: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成运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这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让上海进一步体现了四通八达、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针对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上海也没有懈怠。其中,世博会期间颁布的28个临时通告通过梳理,其中实践下来行之有效、又不冲撞上位法的19项通告,已经固化为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更是引领上海在平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做出了积极示范。数据显示,仅2013年,上海新增绿地1050公顷,新增造林1.39万亩。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5%,森林覆盖率约13.13%。上海还初步确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整体框架,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金山焚烧厂建成投入试运行。如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进入末端处置设施的人均垃圾处理量连续三年年均下降5%。 今天是首个“世界城市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原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认为,这让上海继续有机会用世博精神为世界服务。他说,联合国70年来设定的世界日超过100个,但以上海世博会这一中国人的实践、中国人的伟大事件来命名的世界日,“世界城市日”还是第一个。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