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
上海自贸区三周年之浦东金融服务局:浦东金融业的总量和能级不断提升 |
更新时间:2016-9-27 9:49:48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原创稿 |
![]() |
编者按: 2016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三周年。作为国内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改革的“试验田”,三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在构建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完善监管高效便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改革与创新。 三年来,政府部门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举措?企业和市场反映如何?近未来自贸区将走向何方?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总结回顾自贸区三年的一路印迹,共同展望自贸区美好未来。 人民网上海9月26日电(董志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浦东的金融业的总量和能级不断提升。”日前,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表示,“在‘一行三局’的鼎力支持下,浦东金融业发展迅速,成绩喜人,具体可用‘形势喜人,量能齐升、要素完善、创新开放’加以概括。” 记者从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获悉,2015年,浦东新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55.89亿元,同比增长24.9%,增幅同比增加6.07个百分点。同时,浦东新区金融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0.7%,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6%,占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6.16%,各指标较上年均增长显著。全年对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2.21%,同比提高22.21个百分点。 施海宁表示,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6年7月底,共有790家持牌金融机构和约7700家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为区内企业提供各项金融相关业务。 据介绍,截至目前,一行三会发布的“51条”政策已基本破题,“金改40条”政策正在逐步推进实施。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已陆续发布了6批65个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截至目前,“金改40条”开放创新措施中已有19项政策通过出台细则或推出创新实例的方式取得突破,5项政策已初步拟定细则,正在推进中。 此外,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已有45家机构接入人民银行有关监测管理系统(其中,银行37家,证券公司2家,交易所2家,财务公司4家),区内近8万多家机构共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5543个,当年累计账户收支28184.4亿元,月末FT账户余额1326.9亿元。 数据还显示,新兴金融机构方面,股权投资机构及管理企业数量5387家,今年累计新增863家;融资租赁企业1785家,今年累计新增245家;财富管理企业551家,今年累计新增49家。此外,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支付宝总部等一批重量级机构相继落户浦东。 施海宁还表示,3年来,上海自贸区企业跨境投融资业务量快速发展。跨境投融资政策不断取得进展,跨境投融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内机构跨境投融资业务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7月底,区内跨境人民币经常项下结算为1904.82亿元;直接投资项下结算为1918.71亿元;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6135.54亿元,占到全市的48%。 在完善要素市场方面,施海宁介绍,浦东正加速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沪港通股票交易试点启动,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成立、“黄金国际板”正式推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获批筹建。上海保险交易获批成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板”不断发展。这些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将极大地提升浦东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和金融要素丰富程度。 在创新开放方面,施海宁介绍,浦东正稳步开展金融改革开放试点工作,形成了全国领先的金融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浦东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是全国最高的。举例来说,浦东外资银行法人行18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1家,数量均占全国的一半;全球十大PE机构中的五家已落户浦东;首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全部在浦东;首批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的6家海外知名对冲基金中,4家落户浦东,第二批试点的5家企业全部落户浦东。 针对下一步的规划,施海宁表示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开放创新。具体来说:一是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出发点,做好改革试验田,积极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政策落地实施。二是研究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加快与推动金融核心功能区的联动建设。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创新和监管协调,探索构建开放经济下的金融安全网建设。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