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上海首张PM2.5“基因谱”正式出炉 PM2.5源解析将常态化

更新时间:2015-1-8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上海首张PM2.5“基因谱”正式出炉 PM2.5源解析将常态化

  一盆番茄炒蛋端到面前,用了什么食材一目了然,可PM2.5呢?搞不清PM2.5的“底细”,老百姓因被动“吸尘”焦躁,政府部门应对也难有针对性可言。市环保局1月7日宣布,历时近三年的科研攻关,上海首张PM2.5“基因谱”正式出炉,PM2.5的来源终于浮出水面。

  外来和本地排放“三七开”

  “基因谱”显示,对上海空气中的PM2.5,区域影响和本地污染排放的贡献率约为“三七开”。其中,本地污染排放的贡献占64%-84%,平均为74%;外来输送及周边区域影响的贡献占16%-36%,平均为26%。生成PM2.5的主要责任还是在本地的污染排放。

  分析本地排放源,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流动源占29.2%,非燃煤类工业锅炉和炉窑以及石油、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占28.9%,以煤为原料的电厂、集中供热、工业锅炉和炉窑等燃煤源占13.5%,建筑施工、道路、土壤风沙等产生的扬尘占13.4%,农业生产、生物质燃烧(如秸秆焚烧)、民用生活面源(如民用涂料、餐厨油烟)及自然源(如海盐、植被)等其他源类占15%。

  由此可见,流动源和工业生产,是上海本地生成PM2.5的主力,也是上海“治霾”的主要切入点。

  区域影响升,流动源影响降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介绍,早在2009年,上海就启动了PM2.5化学组分的手工采样观测。通过对2012年上半年典型月份相关数据的分析,上海环保部门内部曾出过一个2012版的PM2.5“基因谱”,但还不够成熟。

  2014版“基因谱”进行了充分“升级”,在崇明、浦东、徐汇、南汇、奉贤、松江等6个区域的6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或大气超级站,采集了2012年至2013年四季典型月份(1月到2月,3月到4日,7月到8月,10月到11月)的5万余个有效数据,才得以揭示出上海这两年PM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对比2012版和2014版“基因谱”,可见上海PM2.5来源的变化:区域影响对上海PM2.5的贡献率上升4.5个百分点,其他源类的贡献率也略有上升;流动源的贡献率下降4.2个百分点,扬尘下降了0.48个百分点,电厂、工业锅炉与炉窑的贡献率也有所下降。

  据介绍,区域影响贡献率上升,与2013年细颗粒物污染严重、区域输送影响较大有关。2013年12月1日至10日,上海经历了一场自PM2.5观测数据正式公布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PM2.5最大小时浓度超过630微克/立方米,是近期清洁天PM2.5浓度的20倍以上。

  治霾“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2012版和2014版PM2.5“基因”的差异,与上海在空气污染治理上的“对症下药”不无关系。

  市环保局污防处副处长周军表示,2012版“基因谱”,首次揭示了上海PM2.5的“病灶”。随着2014版的更新,治污工作就能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上海出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年-2017年)选择聚焦重点时,就着重参考了PM2.5“基因谱”的研究成果。针对PM2.5贡献率较高的工业锅炉和炉窑污染,仅2014年,上海就完成了1675台燃煤(重油)锅炉和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针对另一项贡献率较高的流动源污染,2014年5月起,上海提前实施新车国五排放标准,全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7.16万辆,同时制定推广新能源车的配套政策,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400余辆和社会车辆4000余辆。统计显示,到2014年底,上海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所明确的119项治理任务按节点全面启动,近三成项目已完成。

  在此带动下,相应的PM2.5贡献“大户”——流动源、工业生产等在PM2.5“基因”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萎缩,上海整体的环境空气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改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77%,较2013年提高11%。其中,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分别比2013年减少17天和2天。2014年,本市PM2.5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16.1%;PM10、SO2、NO2年均浓度分别为71、18、4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分别下降13.4%、25%、6.3%,均为2001年以来最低。

  “总体而言,2014年上海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与大气污染治理有的放矢、煤炭消耗总量下降、气象条件有利等有关,但上海面临的环保压力依旧很大。”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罗海林表示,未来上海的空气污染治理将更加倚重污染源解析工作。从2015年起,上海PM2.5的源解析工作将从科研阶段步入常态化,作为一项常规业务持续推进,将不断推出阶段性监测研究成果。目前,本市正全面建立颗粒物化学组分观测网,初步计划是参照国际先进经验,以5日为周期定期监测PM2.5,并依托超级站网尝试建立快速在线源解析方法,不仅将年度例行源解析研究持续下去,还要推出更及时的、针对不同污染过程的源解析。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