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
上海嘉定区2013年外来农民工调查分析 |
更新时间:2014-2-25 来源: 嘉定区统计局 |
![]() |
为了解并客观反映在沪农民工的居住、就业、社会交往、价值观、生活满意度评价等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信息,国家统计局嘉定调查队于近期在城乡住户一体化样本中的农民工家庭中开展了外来农民工调查。调查对象为城乡住户国家点样本中劳动年龄段的外来农民工,年龄主要集中于20-60岁之间,共采集141份有效样本。调查问卷包括基本特征、居住状况、社会交往、生活状况、技能培训、生活评价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从年龄来看,受访者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63.8%,41-50岁的占29.8%,51-60岁的占5.7%,60岁以上的占0.7%。平均来沪时间约为8年,来沪时间主要集中在4-15年。调查样本中,72.4%的外来人员来沪时间在4-15年。其中4-6年组比重最高,占全部外来人员的30.5%;3年以下的占19.1%;7-9年的占21.3%;10-15年占20.6%;来沪16年以上的占8.5%。尽管有一部分人已经在城市中拥有稳定的职业,并在经商和创业方面取得了成功,且有了一定资金积累,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外来人口是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以外的经济组织中当雇员。其中,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占比最高,为76.6%。 二、生活质量与生活评价1、居住简朴,出行方式单一。 调查显示,在目前的住所平均居住约为4年,其中3年及以下的占总数的53.2%,4-6年的占31.9%,7-9年的占8.5%,10年及以上的占6.4%。外来就业人口居住类型多种多样,拥有住房的比例较低,75.4%的外来农民工家庭靠租赁住房寄居市民家中,户均居住面积普遍为20平方米左右。外来农民工总体对居住情况评价一般,其中:对居住面积、市内设施、周边环境以及小区设施普遍认为一般,邻里关系和社区治安表示为不满意。从出行方面看,外来农民工工作地离家普遍较近,居住地到工作地平均需时15分钟左右,出行方式选择单一,步行和助动车成为平时上下班常用的方式。因此,有48.2%外来农民工因不需要而未使用过交通卡。 2、社交面少,生活方式传统。 调查显示,按照亲疏程度分在首选中有70.2%选择家人,第二位中有56.7%选择亲属,第三位中有46.1%选择朋友。从回家频率来看,外来农民工年内未回家的占8.5%,一年回老家一次的占39.0%,2-3次的占43.3%,4次及以上的占9.2%。从生活方式上来看,依然较为传统。75.7%的人没有或从未使用过信用卡,借记卡使用较为普遍,其中使用过网上银行交易的仅有36人,占31.0%。近四成的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仅25.6%的人每周使用3小时以上,44.4%的人近半年未在网上购物过。使用信用卡和网络团购的农民工,其使用频率也很少。从消费习惯上看,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不高。67.0%的人表示宁愿坚持购买常用的品牌而不愿意尝试一些不确定的品牌,76.5%的人表示尝试新的不同产品很谨慎,74.8%的人表示很少购买自己不确信其效果或性能的商品,74.8%的人表示通常有规律地吃一些相同的食物。 3、收入提高,享受全区经济成果。 调查显示,67.0%的外来农民工自评收入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认为增加很多的占总数的35.7%;持平的有26.1%;仅有6.9%的农民工收入低于去年。71.3%的外来农民工表示自己今年的物质生活超过了去年,53.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超过了身边的同龄人。收入增势与全区居民收入增长趋势一致,数据显示,2013年,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均收入为29794元,分别高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5元;外来农民工劳均收入为36565元,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劳均收入2066元。其主要是因为外来农民工普遍以单人户和夫妻二人户居住,多为劳动力。可以看出,随着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外来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享受了全区的经济成果。 4、自评偏低,但精神状况良好。 调查显示,在外来农民工的群体定位上,从生活水平自评来看,92.2%的人认为,当今社会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人的收入超过自己,自己的收入还处在社会的中下层。同时他们觉得生活成本较高,尤其是食品、医疗、房租三项。超过半数(53.2%)的人觉得成为有钱人比较重要,但仅有8.5%的人认为自己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有钱人。从精神健康状况来看,大多数的人还是处在积极的状态。超过半数的人(58.9%)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而不满意的仅占2.1%。近半数的人基本同意目前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与理想中的接近,半数的人基本同意目前的生活状态已经非常好了,四成的人表示已经得到了想要的重要东西。在调查前一日的生活中,85.8%的人感受到了欢乐,68.8%的人笑容很多。 三、就业及发展1、技能培训依旧不足。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技能来自于工作实践本身,其中,主要依靠自己边学边干的占60.3%,跟师傅学的占19.9%。这种学习模式一般只适合初级技能的学习,对于外来农民工未来的发展限制较大。而接受系统职业培训,包括单位内部培训和职业教育等培训的人不足20%。仅有7.8%的受调查农民工拥有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7.0%的农民工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 2、进修欲望日趋强烈。 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外来农民工对于自身的进修欲望也日趋强烈。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进修让自己的工资高一些,找到一个更好的单位和工作岗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调查显示,58.1%的人希望单位组织脱产培训或者安排师傅指导学习,有47.5%甚至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1、社会融合不够,缺少归属感 虽然外来农民工在居住条件、工作环境、个人收入等方面稳步提高,但与本地居民比较,总体上还存在着差距,使得他们对于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定位和未来发展缺少信心,觉得自己与本地社会较难融合。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普遍较为简单,70.2%的人主要与家人交往,难以扩宽自己的交友圈,从而融入本地生活中去。这些都让他们缺少对这个地区的归属感。建议鼓励农民工积极参加居住社区的各项文体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加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从而在心理和情感上打破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隔离状态。同时建议通过媒体建立积极的舆论导向,让本地居民从观念上接纳、包容农民工,减少甚至消除社会歧视。 2、就业素质偏低,技能掌握少 现今,嘉定区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源需求尤其迫切。外来农民工作为嘉定区建设和发展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却越来越面临着技能水平不足、就业素质偏低的问题。调查显示,接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的外来农民工仅占总数的39.8%,其中接受过高等专科学校以上教育的仅占总数的8.1%。这不但影响企业的调整发展,也造成了外来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局限。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含金量”,培训内容要与市场需求紧紧相连,除了计算机、电子、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常规培训,还可以增加一些培训科目,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让农民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练什么”。 3、生活成本较高,挤压精神生活消费 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所占的比例应该越来越小,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但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市食品价格的整体上涨,食品让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本次调查也显示,34.8%的人认为上海的生活成本中食品最高。相对地,仅有1.4%的人会多花一些钱在娱乐消费上,这样造成了外来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缺乏。尤其是在一些农民工集中居住地,缺乏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用工单位也缺少在这方面的关注,使得外来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枯燥,精神人文的关怀缺乏。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一些重要的衣食住行项目上能适当控制价格,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并设法为外来农民工提供更多他们可以参与也能够消费得起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举办更多能够容纳他们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