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阳光履职,政协焕发新魅力(协商之路)

更新时间:2015-11-4 7:35:00     来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28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到会,听取委员们对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建言。

这已是艾宝俊副市长今年第四次出现在市政协的协商活动中。而他,并不是市领导中来得最频繁的。前10个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所有领导都已在市政协的工作会或专项协商活动中亮相、与委员对话交流过,分管社会民生事业的市领导更是常客。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政治协商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决策程序;政协委员阳光履职,民主监督实打实,参政议政有质量,说了不白说——在上海,近年来持续不断的种种探索革新、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正在让政协焕发出新的活力。

“政协工作进入了好时期!”一位委员这样感慨。

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每一件都要制度化、可操作

“更加公开、更加透明、更加包容、更加进取”——这16个字,是这一届上海市政协明确的工作目标。

如何“更加公开、更加透明”?靠制度约束:确定机制,一步步落实推进。

2013年,上海市政协形成了《中共上海市政协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意见》。这份“市委办24号文件”,明确了政协民主协商的八种主要形式、协商的主要内容,也第一次明确,市委常委、副市长、两院负责同志每人每年不少于一次到政协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将人民政协理论和实践列入全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计划。

政协协商纳入了市委总体工作部署,需要与市委、市政府沟通,提前确定协商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等。从2014年起,上海市政协工作中多了一个新词:“年度协商计划”。到2015年,上海市委常委会议首次审议通过政协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随后,计划首次通过媒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这份“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对内,统筹了全年政协会议、课题调研、视察等履职工作,让协商活动更有计划性和操作性;向前向后延伸,又形成了一整套协商议题确定机制,包括从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专委会等广泛征询协商议题,形成计划初稿、草案、讨论、审议的标准流程,以及由市委秘书长牵头,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参加的主要议题协商机制等。

在今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市政协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对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协商、更加积极有效地加强民主监督、更加深入务实地开展参政议政。会上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充分发挥政协作用的实施意见》。该份《实施意见》既继承传统,总结提炼市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经验做法,吸纳近年来市委相关文件内容,又开拓创新,在制度建设方面作了进一步拓展。被认为是“市委办24号文件”的“升级版”。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近期,上海市政协起草了“制定年度协商计划的办法”(试行),对纳入年度协商计划的重点议题及协商形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的步骤等进一步作出规范。

知情明政,才能议政议在关键处

2014年度,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两院”负责人总共有33人次到政协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内容涉及学习贯彻中共三中全会精神、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预算编制、国企改革、环境生态等方方面面。

市领导来了,明确了在政协平台上“和谁协商”,但“协商什么”“怎么协商”,依然需要有细致的界定。根据协商内容,上海市政协总结出8种规范的协商形式,形成多层次协商格局,从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业领域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到个别协商或小范围恳谈,科学设计协商程序,避免随意性。

甚至连协商会议各方发言时间,都有细致严格的规定。比如市领导通报情况,一般在30分钟以内,回应性讲话在15分钟以内;委员在常委会上发言限制在6至8分钟。时间一到,电子提示会响起。这一招,保证了市领导和委员发言主题集中、简明扼要,多些双向交流互动,使协商过程成为增进共识、凝聚合力的过程。

“政协作为非权力机构,发挥作用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靠的是提高提案、建言的质量。”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说。

为求协商实效,上海市政协着力提高“两个能力”:一是政协协商活动组织能力,二是政协委员协商建言能力。

去年,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立法过程中,上海市政协组织联合调研组,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调研,召开6次专题座谈会,对草案进行逐条研究,最终形成1份长达87页的专题修改报告,让人们看到了政协在参与立法协商方面的真功夫。

多次到政协倾听意见的市人大法工委主任丁伟感慨道,地方立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协汇聚各方智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渠道。“委员们对条例逐段、逐条、逐句提出的高质量建议,许多都得到了采纳,从中可以看到委员们对地方立法高度负责的精神。”

最终,上海“自贸区条例”草案的修改涉及40多个方面,许多内容与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不谋而合。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这是上海在推进协商民主、强化立法协商的功能效用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2009年至2015年4月底,上海市政协累计完成120件(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的讨论协商。

正在加紧编制的“十三五”规划,是眼下政协委员们最关注的重点话题。据统计,有2266人次市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参与协商,已提出意见建议1224条。市政协已综合梳理归纳出了有关“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等10个方面的意见建议。

透明议政,聚焦大事,更接地气

9月15日,上海市政协在微雨中迎来了100多位特殊客人。他们中有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有传统行业、事业单位的员工和公务员,有许多党外知识分子、新社会阶层人士和基层社区的代表。他们受邀参加政协举办的“公众日”活动,与委员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政协这一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这是上海市政协举办的第二个公众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说,希望进一步敞开大门,让公众了解到“政协并不神秘”,政协委员的履职不光聚焦“大事”,也接地气,和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正在积极打开的,不仅是有形的大门,还有通过网络公开委员履职信息,追踪提案办理情况、接受公众监督的决心。

公众日,市政协副秘书长徐海鹰透露,“视察是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今年开始,我们还想增加一个形式,监督以后形成监督性报告,向市委报告,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在媒体上公开,把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公开监督互相结合起来。”

10月10日,媒体云集的市政协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吴志明再次透露,政协提案管理系统将尝试对媒体开放,晒一晒委员们的提案和履职水平,也让社会了解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

信息化建设,是近年来上海市政协大力推动的工作之一。市政协委员们每年有上千件提案,社情民意信息5000多件,加上委员在政协会议上的建言和重要课题调研报告等履职成果,现在都能变成电子化、规范化文档,从而形成分类存储、检索和有效共享的委员履职成果信息库。委员可以很方便了解到同一问题之前委员是否提过、怎么提的以及办理情况,避免重复提案和会议建言,更好地知情明政。另一方面,这些信息通过公务网向政府委办局公开,承办部门办理提案的反馈和结果有迹可循,不能模棱两可,让委员“被满意”,有效推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政协协商建言的重视、反馈和采纳。市政协负责人更表示,一旦时机成熟,这一政协独有的巨大智慧宝库,也会向社会公众开放。

采访中,记者遇到吴玉华委员,他正在上海市政协开设的委员学习资料室里为新提案做准备。曾有多年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他,是资料室的常客,不光因为这里安静宜人,更因为资料信息齐全,“充足了电、加足了油,以更坚的信念、更新的知识、更准的数据、更强的能力,从这里走向参政议政的第一线!”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4日 20 版)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