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在“精准精细”上下功夫

更新时间:2017-3-9 9:50:49     来源: 解放日报

超大城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就对上海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上海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题中之义,更是应对眼前挑战、谋求永续发展的一个迫切课题。

从2014年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并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到持续至今针对“五违四必”、交通违法行为等城市顽疾的“补短板”,三年多来上海遵循层层递进的逻辑,从多个侧面对这条“新路子”进行探路,并得出多项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经验——比如坚持依法治理,比如充分进行社会动员,比如务求贴合实际。

但城市治理从不会一劳永逸。三年至今的探索,一方面尚需持续巩固,一方面仍不断有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冒出。在城市管理和治理中边解决“存量改革”边处理“增量挑战”、边摸索边实践边改革边优化,对超大城市而言是一个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上海代表团提出,上海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新作为需要新状态,也需要新方法。其中格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精细化”和“精准度”上下功夫。

今天的超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其管理和治理之难,很大程度上难在多元和多变。应对这样的局面,不可能再持续过去的“一招鲜吃遍天”,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更不能靠“一刀切”的办法去解决差异化问题。要实现有效治理,必须以极高的灵敏度密切关注各种变化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城市管理就应当像“绣花”一样精准精细。

从观念到方法,“绣花”都意味着一种全方位转变。强调精准,显然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问题着手,并且这些问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真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想象出来的“伪问题”。这就需要一种作风之变。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将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比如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有效运用于城市管理和治理的实践之中,以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与此同时,“绣花”一样的管理,终究要靠法治来维护,并最大程度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这对政府治理能力同样是一种刷新——单靠政府出力,甚至企望大包大揽,今天都很难再行得通。实现超大城市有效管理、精准管理,必须学会调动多元力量。相应地,对待来自社会的创新事物、创新方式,政府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也应以开放胸怀予以拥抱,并通过法治化、制度化方式予以规范,从而让社会治理创新走上“多点开花”以至“百花齐放”的轨道。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