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创新治理筑牢社会根基——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三)

更新时间:2015-3-9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今年,他对上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这是总书记的托付,也是对上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考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推进建设、补齐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去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了“1+6”成果。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关举措正在全市面上推开落实。我们要咬住目标,突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

  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不能隔靴搔痒,一定要把这个关键解决好。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关注漂亮指标下的“拖后腿者”,关注光鲜形象背后的“阴影部分”,通过夯实基础、创新治理,让更多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创新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处于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基层强身要与机关瘦身有机结合,放权不是一放了之,有些可以依靠市场力量,但是还有一些需要下面有人接住、去执行。因此,在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的同时,要实现人财物和权责利的对称,要把为民服务的资源和力量交给和老百姓最贴近的人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基层有责有权有物,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任何制度创新、政策安排,最终要靠人来实施、来实现。因此,需要着力提升城市管理者的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特别是要把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抓实抓好。如果领导干部的思想方式还停留于过去的那一套,法治观念、知识结构没有跟上,那么再好的制度、再完备的举措,都有可能跑偏走样。

  从“管理”到“治理”,体现的是执政理念的创新和飞跃。我们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立足和把握上海特大城市的特点及规律,增强基层治理成效,不辜负中央和上海人民的期待,为改革发展筑牢社会根基。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图片

      婵犵數鍋涙径鍥礈濠靛棴鑰垮ù锝呮贡椤╃兘鎮规担鍝ワ紞缂佸娼¢弻娑㈠Ψ閵夈儮鎸冩繝鈷€鍕⒌鐎殿噮鍓熷畷鍫曞煛閸愩劌鈻�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