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资补社保降低个人保费负担

更新时间:2015-5-20 10:21:18     来源: 红网(长沙)

  在各部委成立的部际工作小组尚未拿出具体方案时,山东省已经完成了首批3家国企的资本化转工作,使多年停留在纸面上的“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政策终于落地。

  充实社保基金的紧迫性,源于资金缺口巨大,且逐年递增。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三千亿元。具体到各地而言,有些省份早就不能再等下去:近年来基本养老金年度结余为负的省份逐年上升,2013年已经达到20个省份,其中又以东三省为最,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压力的影响,个别省份的历史结余只够支撑两到三年。而山东省,反倒结余充沛,几年内并无兑付之忧,由此人们更要为这样的未雨绸缪点赞。

  在历史原因造成的“空账”拖累下,加之人口红利逐年消失,社保基金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存量和增量上想办法。盘活沉睡的社保基金,使其不至于连通胀都跑不赢,就必须要扩大投资范围,然而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养老钱能否进入股市”仍在争议之中;于增量而言,划转国有资本进入社保基金也早就纳入议程,这不仅体现了国资的公共属性,使社保金增添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在客观上也会给国企经营施加更多的压力,有助于其提高运营效率。在此意义上说,“国资补社保”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和紧迫,理应在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之前全面实施,使降低公民个人保费负担有了可能。

  然而,有些问题也会接踵而来。与国企直接上缴部分红利相比,国资直接划转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等问题,极有可能连累到社保基金,使账面资产迅速缩水。让社保基金作为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行使监管责任,则对他们的专业性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考验。

  如是种种,皆属于幸福的烦恼,无法抹杀山东破冰之举的积极意义。为了规避这些可能的烦恼,要求管理者在顶层设计时必须要顾及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效率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其输血、造血功能发挥到最大。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