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社会新闻 >> 正文 |
假冒银行发送手机银行需要更新提示 有人被骗20万 |
更新时间:2016-3-10 7:47:00 来源: 解放日报 |
![]() |
短信诈骗?这不是专骗老年人的把戏嘛。然而你错了,2月19日至今,陆家嘴治安派出所已接报多起短信诈骗报警,受骗人中60%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 诈骗短信混入正规对话框 “您的手机银行即将失效,请点击wap.icbnnb.com进行认证。”2月22日下午1时许,在陆家嘴一金融公司任职的戴小姐收到一条“95588”发来的短信,提醒她进行手机银行更新。在戴小姐手机的显示屏上,这条短信与此前工商银行发出的消费提醒短信处于同一个页面内,戴小姐直接点击链接,随即跳转的页面也和真的工商银行网银页面一样。戴小姐按照要求输入卡号、密码还有验证码,最终卡内近20万余额被分三次转走。 戴小姐为何会对诈骗短信不疑有他?记者看到,骗子使用的诈骗短信网址明显错误,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但目前的智能手机,同一号码发送的短信归于同一页面,不留心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银行官方发送的。 骗子之所以能伪装成“官方号码”发送短信,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伪基站”群发信息。记者在一起公安部门侦破的伪基站案件中看到,短信其实是通过电脑软件进行发送,而显示号码骗子可随意填写,理论上来讲,骗子甚至能以显示为“110”的号码发短信。 错误认知导致掉以轻心 近年来上海发生的重大短信诈骗案件中,出现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如高校教师、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等都成为短信诈骗受害人。 2015年,闵行区莘光地区一外籍华裔女子被骗走50万元人民币、411万美元。青浦的一中国香港籍女子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陆续被骗转账1482万元。民警事后在回访闵行、松江两起短信诈骗案时发现,两个被害人都表示听说过短信诈骗,但就是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些被害人还坦言,自己上当的原因之一在于“认为自己不会被骗”。 记者联系到陆家嘴地区一名曾被骗的白领,今年他被一条“手机银行更新”的短信所骗,损失1500元。令人惊讶的是,他本人就在该银行工作。当记者询问他为何会上当时,他表示“当时忙昏了,没注意”。尽管平时无论是所在银行还是居家社区,他都曾接触过有关防范宣传:“但总觉得自己年轻,辨别能力强,不会被骗。” 拦截短信还是技术难题? 目前,许多银行上马了一些防诈骗措施。以工商银行为例,如果收到显示为“95588”发来的“短信”,只要把这条短信复制回复给95588,就会收到真正银行发来的“校验”短信,如果不是银行所发,信息将显示为:“您好,此短信非我行发送,近期在部分地区有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仿冒95588号码向客户发送短信。请您提高警惕,切勿向任何人泄漏账号、账户密码等信息。” “虽然银行做了很多努力,但还需要运营商和通信管理部门给力。”一些市民告诉记者,其实各种短信诈骗手段,仔细甄别很容易发现破绽,一方面需要当事人更加仔细,另一方面也需要电信部门拦截此类信息。对此一些白领表示不理解:“如今电脑能跟人下棋了,引力波也被发现了,难道识别和拦截诈骗短信、电话还是宇宙性技术难题?”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