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社会新闻 >> 正文 |
携镇团之宝!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次大规模访沪 |
更新时间:2016-6-21 9:39:00 来源: 新闻晨报 |
![]() |
布农维尔的“一悲一喜”,交集申城 在上海观众收集的“芭蕾牌”中,至今还缺少属于丹麦的一部分,而没有看过它,便不能算是完全了解芭蕾。在不少业内人士和资深芭蕾粉丝看来,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无论是从学习还是欣赏的角度,都有N个不容错过的理由走进剧院。 弥补缺失的绝佳机会来了。6月23-26日,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首次大规模访沪,携两部代表作《拿波里》和《仙女》完整版来到东艺,观众将有幸在四个晚上看到舞团最为古老和经典的两部镇团之宝,此次演出也是东艺11周年庆的重要演出。 “丹麦学派”享誉世界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创建于1748年,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团中位列第三,它还是以“皇家”命名的芭蕾院团中年代最为久远的舞团,如今与英、法、俄、意、美五国并称六大芭蕾流派,渊源甚至比俄罗斯还要早。 如此厚重的历史色彩,让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丹麦芭蕾流派的代表,舞蹈大师布农维尔担任该团艺术总监近半个世纪之久,有着“芭蕾之父”的美誉,他一生创作了近40部芭蕾作品,为丹麦芭蕾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布农维尔风格”、“丹麦学派”由此成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独特风格的代名词。 两部佳作完整呈现 作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拿波里》和《仙女》在上海的上演次数屈指可数,只能偶尔在舞台上看到剧目的某一幕,更多的时候则挑选一些重要片段,用于舞校学生和芭蕾演员为比赛的准备中。 作为布农维尔和丹麦芭蕾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三幕芭蕾舞剧《拿波里》 讲述渔夫的新娘遇上风暴被海神相救却藏匿,渔夫费尽心机找到新娘,最终皆大欢喜的故事。芭蕾舞剧《仙女》则是布农维尔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讲述新郎跟随仙女而去却最终并未得到她,同时失去了新婚妻子的故事,这部舞剧不仅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锋,剧中的一些设置也被后世效仿。 足尖技巧令人称奇 与中国观众熟悉的俄罗斯芭蕾相比,丹麦芭蕾更加“欧洲”,呈现出精致、典雅的风格。丹麦芭蕾也不像俄罗斯芭蕾那样追求华丽的手臂动作,而是以腿部严谨规范且高难度而著称,其击腿技巧和轻盈弹跳在世界范围内无人能及。 据了解,丹麦学派的训练对演员的腿部控制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每周固定的布农维尔课程以不同的动作组合,细致地练到每一处,演员的弹跳能力也因此提升很大,像空中击腿这样的动作比一般演员做得更轻松。 而演员的颜值,也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值得称道的。北欧人金发碧眼高鼻梁的外貌加上高大匀称的身形,令其成为T台宠儿,这样的基因同样在芭蕾舞演员身上得到体现,如雕刻般精致模样的演员不在少数,“王子”和“公主”从掀起幕布的那一刻开始,就吸引观众进入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世界六大芭蕾流派中,没有任何一个流派对男演员的重视程度能够与丹麦流派相媲美。在丹麦芭蕾中,男演员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舞蹈更加自由奔放,有着大量炫目的动作,例如空中连续打击的跳跃动作,像双起双落、大跳、空中跳跃地转等,舞蹈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舞蹈演绎童话题材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核心人物、舞蹈大师布农维尔,与丹麦的另一位“文化符号”人物、童话大师安徒生有着一个关于芭蕾的美丽约定。 布农维尔与安徒生是极为要好的朋友,安徒生一生都在做芭蕾演员的梦,却因为脚太大而不能跳芭蕾。于是他们二人约定,安徒生用笔来书写芭蕾,布农维尔则用足尖来演童话。这个约定一直贯穿在两人日后的事业之中,童话题材因此成了布农维尔芭蕾作品中最重要的题材,他用舞蹈给童话赋予现实意义,使得丹麦芭蕾具有动人心魄的戏剧力量。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