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社会新闻 >> 正文

上海社区医院调查:分级诊疗便民、社区医院能配到大医院药

更新时间:2016-8-25 10:08:26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上海8月25日电 (董志雯)“以前看病配药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大医院,来来回回要半天时间,天热吃不消!”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社区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宋老伯对记者说。“从家慢慢走过来只要20分钟,家里人也放心,医生都了解我了!”

“天热,侬一定要当心身体!来!帮侬量下血压!”全科门诊夏医生熟门熟路地在电脑上为宋老伯开了药。

在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上海,据了解,近20年间,上海不断引导着居民就医向基层门诊流转。

分级诊疗:家门口为百姓健康“守门”,看病实惠又方便

“这里看病诊疗费减免,相比大医院前前后后能便宜50元。”宋老伯给记者算了笔账。得了实惠又方便,黄老伯看病不出社区有着落,这源于“1+1+1”分级诊疗模式的实施。

所谓“1+1+1”签约,即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签约需求,签约居民在“1+1+1”组合内可任意就诊。

这一创新是2016年上海市在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中启动的。截至7月底,首批65家试点社区“1+1+1”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就诊率近80%,其中在签约社区就诊率超60%。主持这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让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获得感,只有给家庭医生拿资源、建平台,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才能落实。”

据了解,为了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上海还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市、区级医院建立专病联合体,提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诊疗能力,还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逐步实现社区诊断水平的同质化。

全科医师:高水平人才为社区医疗护航

今年清明节小长假,在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班上,申城医生万米高空救人被传为佳话。

高志欣,来自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8年前毕业后,他曾就职于一家二级医院,4年后选择前往社区,在进行系统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他成为申城5696名全科医师中的一员。

在狭小机舱里,高医生手头只有一个血压测量仪, “在排除了心源性、脑源性疾病后,我主要考虑是否为甲减、低血糖、以及情绪紧张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随后的2小时内,我为她测了5次生命体征,基本排除了低血糖,保证生命体征稳定直至飞机降落,我的心也跟着落了地。这一系列流程,是身为医生的基本流程,我相信如果别人在场,也会这么做。”

“社区医生能‘挺身而出’,展现出申城全科医师的底气与实力。”复旦大学全科医学系主任、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祝墡珠教授对此评价,这是上海坚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然成果。

据了解,目前,上海全科培训已评估认定了31家临床基地、57家社区基地,涵盖全部三级综合性医院和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资料显示,上海现在拥有全科医师5696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口拥有2.36名全科医师,达到国家制定的2020年规划目标。去年统计显示,申城社区承担8450余万次的诊疗服务,超过全市门急诊总量的三分之一;60岁以上老人门急诊就诊,57%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来的很多都是社区的老病人!牙病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弄好的!要慢工出细活!” 从医20多年的社区医院牙科沈医生告诉记者。 “往往是早上开诊到下班都是人,累是累点,人蛮开心!在社区医院,一样是治病救人。”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