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科技新闻 >> 正文

沪上老科学家群体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

更新时间:2015-9-1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沪上老科学家群体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

  大约半个世纪前,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专程来华,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参观,他的话被《瑞典日报》援引:“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中学到制造胰岛素。”

  翻开1965年《中国科学》杂志的英文版,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论文署名者列出21位。当年作者之一朱尚权在论文影印件上打着钩——算了算,只有半数作者还健在。昨天下午,他们中的多名代表从各地重回“生化所”,走进现上海生科院大院。当见到展厅里的分液漏斗、三颈反应瓶、蒸馏装置等,年近八旬的叶蕴华说“太熟悉了,天天用它”,说着还忍不住拿起相机。

  50年后,为什么科学界还要纪念这一事件,中国距离诺奖最近的“胰岛素奇迹”,还会重现吗?

  急与不急都要沉得下心

  说起如今国内鲜有全合成牛胰岛素这样的科研项目,原生化所所长李伯良有点扼腕痛惜。“现在的科研单位似乎少了当年的状态,搞研究静不下来,甚至有点浮躁。”他说,不少科学家以生产个人论文为主,若不是“码字”,就是以“应用”来衡量研究价值。50年前一个大团队不受干扰地探索一个项目,如今很难重现。

  叶蕴华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她带着一张珍藏多年的元素分析申请单。申请单上,时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汪猷签了字,还有一个大字批示:“急”。构成胰岛素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要通过200多步化学反应才能实现合成并结晶。合成中的每一步骤都须严格把关,中间产物经过鉴定合格后,才能用于下一步反应。叶蕴华说,当年传统的元素分析很耗时费功,通常要两三天才能出结果,老所长的这个“急”就是要“插队”来分析。有人建议,为节约时间,可以完成多步反应后再检验化学成分。结果对,过程一定对吗?汪猷强烈反对。

  急着分析,却不急功近利。汪猷院士的这句名言,研究员陆熙炎铭记至今,他说,“这条科学原则至今适用科研,甚至一切工作都适用”。

  求转化往返工厂没架子

  在应用转化方面,牛胰岛素合成促成了催产素合成。目前我国临床所用的催产素,其合成方法、标准、纯化等,从1968年延续至今。而合成牛胰岛素的科研人员跑医院、跑工厂,更是直接参与了催产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程。

  当年从事催产素研发的女研究员崔大敷回忆,当时,所里每个科学家都被要求到市场进行调研,看看市场到底缺什么,跑遍了沪上红房子医院、第一妇婴保健院等医疗单位。另一位研究者刘逸云说,当时中科院科学家都没有架子,与厂里工人都关系融洽,“工厂的放样、试产、鉴定,每一环节科学家都亲自跑过。”

  对于牛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叶蕴华记忆犹新。已合成的氨基酸需要大量“光气”保护,“光气”就在离生化所有点远的一家工厂制备。同事每晚都乘坐人少的公交末班车把白天制备的“光气”送回所里。事实上,那时还有同志因为“光气”入肺致病而牺牲。

  仅仅过了一年,人工合成催产素研制成功,并正式移交上海生化药厂实施产业化。以催产素为突破口,我国化学合成多肽药物的空白被填补。“到今天,这样的产学研无间合作氛围,似乎缺失了。”

  更靠青年挑些难题来做

  “美国科学家承认,中国在制造牛胰岛素方面领先”、“美对合成牛胰岛素感到震惊”,这些新闻标题,是当年美国合众社、新闻周刊等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一些文章认为:“这个难题曾使美科学家感到束手无策和泄气,现在被认为是技术落后的中国解决了。”

  “今天再看那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引题上写着‘有志气有能力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现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所长刘小龙说,这真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虽然是在场老科学家中唯一没有参与牛胰岛素项目的人,戴立信院士却希望,如今的科研工作者也敢于挑一些“难做的题目”去做,而不是只挑容易的解决。

  作为老生化所这一项目的几位负责人之一,陈常庆当年24岁便加入其中,完成项目时才30岁刚出头。他说,那时研究组内,连现今的中科院院士张友尚才35岁。青年人敢想敢做,甚至还可能“闯祸”,但领导却愿意为他们承担责任。“当年靠青年,如今更是靠青年啊。”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图片

      娌℃湁浠讳綍鍥剧墖鏂囩珷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