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科技新闻 >> 正文

201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林国强、王曦荣获科技功臣奖

更新时间:2018-3-26 10:05:30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3月23日电(葛俊俊) C919大型客机首飞,墨子号卫星上天,Panda X项目顺利开展,张江实验室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正式挂牌,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正式开工建设……上海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诸多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上引领了全国之先,甚至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3月23日,上海市科技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2项(人):授予林国强、王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1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1项;授予31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10项;授予216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3项。

据统计,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所有268名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了总数的57.8%,40岁以下则有17.9%。其中,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架空输电线路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置”和“极端环境下机器人探测装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两位第一完成人刘亚东和蒲华燕(女)年仅35岁,是2017年度高等级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最年轻的两位。

林国强、王曦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著名有机化学家林国强院士是我国手性科学领域开拓者之一,致力于手性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微小的分子水平上设计并构建出精妙的分子结构,并实现宏观上的奇特功能。

林国强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转让和建立手性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形式促进成果转化。如抗肿瘤新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等专利的转化,惠及患者,总销售79.3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撰写《手性合成》和《手性药物》等中外著作,销售逾3万册;此外,林国强高度关注贫困学生,十几年来累计资助20余万元。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材料学家王曦院士是我国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应用于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SOI开发,创建了我国唯一的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我国SOI材料的产业化,推动了我国微电子材料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解决了我国航天电子器件急需SOI产品的“有无”问题,为我国特殊领域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做出突出贡献。王曦院士大力推动上海一批半导体重大项目, 12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有望填补我国大尺寸硅片产业空白;磁存储器和硅光子项目为上海未来微电子技术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创新思路;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成功落成,已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

C919、自动化码头服务国家战略

部分获奖项目直接对接国家战略性或产业核心性科技难题,解决了一系列尖端、关键问题或装备需求,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和产业关键环节的实现。

例如,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姜丽萍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围绕C919机体结构装配过程中三大阶段的工程需求,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平尾、中央翼、中机身部件装配到全机对接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自动钻铆、生产线集成技术通过工艺规范、工艺评审等形式推广至洪都、西飞、哈飞、成飞、沈飞等航空主机厂,为其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与自动化钻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些获奖项目,则打造了新时代“上海制造”标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严云福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建成了国际首创的自动化码头试验基地,研发了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装备及系统。

2007年以来,创新研发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与系统先后出口到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等集装箱港口;先后承担和参与厦门港、青岛港、上海港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的研发和建造。上海振华重工成为世界唯一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设备与系统的制造商和供应商。近三年自动化码头装卸设备与系统的新增产值108.9亿元,创汇13.7亿美元。

关注重大疾病防治 上海在行动

在“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成果占据较大比重,主要关注肝癌、肺癌、眼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重大疾病防治。

针对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肺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起一个中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实施,筛查出了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减少疾病后期的医疗支出。

同时,早期肺癌患者优化术前诊断策略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部分患者能有效降低诊疗费用近2000元/人,减少住院时间1.5日/人。全国范围内,每年可节约医疗支出超2000万元,起到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围绕肝癌合并PVTT(门静脉癌栓)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及诊治不规范的临床难题展开了系统化的研究和应用。相关成果总计治疗患者7300例(其中包括MDT门诊1300人),使PVTT手术患者2年疗效提升20.4%,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提升至11月(传统为3.98-6.95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眼内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建立了眼内恶性肿瘤治疗新策略、动脉介入化疗技术新体系和综合序列治疗新方案,建立了我国最大的眼肿瘤生物样本库,解决了多个临床难题。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眼内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和保眼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上海长海医院王健民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白血病精确诊疗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创建了预防白血病复发的全程监控体系,建立了以降低复发率为导向的分层化疗体系,并创建了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临床实用性较高,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南方医院、上海端金医院等10余家军内外顶级医院血液科推广应用,获得好评。

值得关注的的是,往年科普获奖项目以三等奖居多,而今年包括了2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均是近三年来最多的。其中,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方秉华等完成的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纪录片通过真实救治故事,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知识进行了科普,还包括心肺复苏等常规急救、急诊就诊流程介绍、以及医学伦理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医学科学精神的普及,同时也为缓减医患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