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科技新闻 >> 正文

上海公卫应急科技攻关《实施意见》正式公布

更新时间:2020-7-24 15:36:25     来源: 人民网

7月24日,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公卫应急科技攻关18条”)已于今日上午正式公布。

该《实施意见》共18条,总结了本次上海抗疫应急科技攻关工作的前期经验,贯彻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的新指导方针,确定了加强上海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为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药物、疫苗、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新阶段,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重大突发、新发传染性疾病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指出,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上海科技工作者在药物、疫苗、检测技术及相关医疗装备研发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学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

药物研发方面,君实生物的抗体药物已于7月7日完成了中国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给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化学药物研发,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清肺排毒汤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进展。

疫苗研发方面,上海的mRNA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多个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日前,复星医药和德国BioNtech公司联合开发的mRNA疫苗已获批进入临床阶段,斯微生物等机构的疫苗研发工作进展顺利。

检测技术方面,上海的之江生物、芯超生物等公司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上市,检测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核酸检测试剂获批数量为全国第一;宝山太平货柜公司等单位研发的移动式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是国内首个符合国家海关《移动式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技术要求》,具有标准集装箱尺寸的P2+级别移动式核酸检测实验室,目前已部署在上海浦东机场。

医疗器械方面,疫情爆发以来,联影医疗生产的CT、DR等各类影像检测设备不仅有力支撑了全国各省抗疫所需,还大量出口国外。近日,联影的CT产品在泰国皇室医院拉玛(Ramathibodi)医院顺利装机,这也是泰国进口的第一款“中国智造”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

上海已构建科技攻关4套联动协作机制

早在今年4 月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将科技攻关工作从紧急疫情应对提升到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高度。

据市科委介绍,目前上海已构建科技攻关的4套联动协作机制:

“上下联动”,上海市有关部门密切对接国家卫健、科技、药监等部委,落实国家要求、报告地方情况、争取国家资源、贡献上海力量。

“前后联动”,上海专家组密切对接抗疫前线,聚焦诊疗方案,与外派医疗队伍开展协同攻关。通过该机制,新冠肺炎的“上海方案”在一线推广应用,并持续完善。

“医教研用协作”,上海市科委紧急出台“科技抗疫十条”,通过“悬赏揭榜制”“首功奖励制”“经费包干制”等,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参与科技攻关。

“国际国内联动协作”,借助多种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国外优势资源,中科院巴斯德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开展了80多项合作攻关。

全链式布局,提升应急科技攻关体系战略高度

《实施意见》共分为“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两大部分。《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显著提升上海市生物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攻关能力,为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保障。

“主要任务”则包括提高应急科技攻关的体系化指挥、行动、保障能力;强化预防、诊断与治疗的研发支撑体系与能力;提升科技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与能力;优化相关领域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企业参与应急研发与生产的服务保障体系与能力;提升国内国际资源统筹利用的体系与能力;提升科技攻关的治理体系与能力等七大方面、18项主要任务、42项具体工作。

在应急科技攻关体系建设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将启动实施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启动实施“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建设”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

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技术及产品研发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将围绕高端医疗装备核心部件、高通量筛选药物研发平台等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临床救治技术研究;加强对中医药机理、疗效的科学分析,推动中医药应急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治疗药物、疫苗和相关设备等产品的联合攻关。

《实施意见》明确,将积极争取国家级生物信息库落户上海,建设高级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新建非人灵长类动物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探索“核心+哨点网络”模式和“平战结合”机制;新建和优化一批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生物医药及公共卫生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沪布局及落地;推动本市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开放服务力度,引导上海光源设施等在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设疫病防控“绿色通道”,加快建立科学数据共享机制。

经历了整个上海市疫情防控,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吴凡教授通过对《实施意见》的解读,认为其中隐含着一个关键词:科技储备。她指出,科技储备是基础科技的基础,是科技的技术本身,同时也是人才的制度储备。

吴凡认为,《实施意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解决了当前和今后的问题,强调了“平战结合”。“平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上海科技创新;“战时”则紧密围绕所需来开展集中应急公关,集中“平时”储备力量来解决“战时”的关键问题。同时,《实施意见》整体呈现出从源头到过程到应用的产学研用全链式布局特点。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濞屸剝婀佹禒璁崇秿閸ュ墽澧栭弬鍥╃彿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