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科技新闻 >> 正文 |
“科学家月度座谈会”聚焦女性科技工作者 建设科创中心用好“她力量” |
更新时间:2015-2-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由于女性地位高、收入高,上海又被戏称为“她城市”,这也让上海成为女性科技人才荟萃之地,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下,如何把这份“她力量”发挥好?在前天举行的“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女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许多建议。 助“母亲科学家”重返研究阵地 在所有有关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话题中,生育最能引起共鸣。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表示,女博士28岁毕业到35岁是一道坎,在这期间,大多数女性科技工作者都要经历结婚生子。“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几年不接触就等于是外行了,许多前期很优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生育后就‘小富即安’,缺乏重回前沿科学阵地的闯劲了。”王恩多说。 科技人才评价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母亲科学家”重返科学阵地。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副所长李燕表示,上海奖励青年科技人才的“起跑线”——“启明星”计划,奖励对象是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但这个阶段恰恰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生育高峰,等她们的孩子稍大一些,可以潜心继续科研时,她们往往要跟已经被众多光环笼罩的男性科学家竞争,这让许多人打了“退堂鼓”。 王恩多建议在制定人才计划时,要更多考虑女性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适当放宽女性获奖的年龄限制,增加她们获得“第一桶金”的机会。 打破社会偏见眼光 女性科学工作者往往被说成是“灭绝师太”,上海硅酸盐所科技综合处处长宁聪琴表示,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误读——这个叫法不仅令人生厌,还会对女性科技后备力量造成冲击。 青年女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教授雷群英曾告诉记者,在近几年的博士招生录取中,经常有考分优异的女生面试时就开始担忧,怕读了博士难找意中人,甚至有的女生为此放弃读博,令女性科技工作者队伍大受损失。 “女科学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太少了。”上海市科技党委副书记盛亚平不禁感慨,事实上,科学界里事业颇有成绩的女性,一般也都拥有幸福的家庭,各方面人际关系也不错。 “上海能否为女科学家专门设立一个奖项,让女科学家有更多曝光机会,也让更多人了解女性科技工作者。”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副处长刘小玲建议。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