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企业新闻 >> 正文

上财社会创业研究工作坊暨社会企业跟踪调查研讨会在沪举行

更新时间:2017-6-12 10:11:02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6月10日电(轩召强)创新创业大潮风起云涌,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如何平衡发展?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层出不穷,创业者如何选择印象管理策略?6月9日,上财社会创业研究工作坊暨社会企业跟踪调查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来自浙江大学创业研究所所长斯晓夫、原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国际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施瑜玮、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旭峰等50余位国内外专家出席。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院校均参与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社会创业研究的主题和社会企业跟踪调查系统方案展开热烈探讨。

全球经济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代表的第一部门,以政府机构为代表的第二部门以及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第三部门,但是上述三个部门都没有办法彻底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因此社会企业作为第四部门开始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职责。“社会创业和商业创业是社会发展的两个翅膀,在社会创业的研究当中,我们要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创业的核心目标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活动和盈亏计算是统一的,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价值创造过程,离不开盈亏计算的工具。同时,在社会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制度层面的要素。”来自《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编辑部主任宋澄宇这样表示。

在如何通过案例构建与探索中国社会创业理论问题上,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创业研究所所长斯晓夫在主旨演讲认为:“二十世纪如果说管理学家写的和探索的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那么二十一世纪管理学家在写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就是创业创新,管理写的就是创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必须平衡发展,这是通过创业途径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的关键。我们在经济创业获得巨大成功,如果我们社会创业跟不上,没有平衡发展,我们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经济创业是增加人的财富,社会创业则使得这个社会更美好。另外,社会创业要从未来看现在,要让每个人分享到社会创业带来的美好改变。我们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通过创业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要想一想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现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怎么样创业创新,我们要从未来看现在,来做一些真正的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另一方面,社会创业一定要讲究理论研究。社会创业研究从文献的角度来看,目前核心集中在三个维度:可持续性发展、减少贫穷和环境生态。这三个研究是社会创业研究的铁三角。在研究和探索中国社会创业理论中,社会创业一定要联系中国,要从中国情境和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的本土的社会创业理论建设要从五个方面来看,这五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一定要跟踪与西方创业管理的发展及变迁;二是党建理论,如果要建立中国管理理论、创业理论,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国的党建理论,里面有很多精华的东西;三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总体上肯定是有用而且是重要的,但往往现在要论证它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做具有世界共享性的研究是特别不容易的;四是中国情境;五是中国管理实践和创新实践,通过中国创新实践案例提炼它最精华的部分构建中国创业的理论,包括社会创业的理论,这条路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它最具潜力,并可能产生世界共享性的理论,为世界所接受。同时,社会创业理论研究一定要看经典文献,理论研究要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否则它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最后社会创业理论研究要独立思考,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

围绕社会创业国际实践领域,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国际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施瑜玮在演讲中提到:“在实践方面,尽管影响力投资基金得到很多发达国家和顶尖机构的青睐,但是机构投资大量资金涌入社会企业现在还是一个梦想。我认为未来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社会企业,那么怎么样管理好社会创业?社会企业的性质是一个混合的商业模式,因此对应的是混合管理。混合管理的绩效有两个。一是社会企业的初始意图可能很好,但是在企业发展规模化后它的社会价值创造的目标可能会漂移,即社会创业在规模化以后,怎么样保持它的社会目标。另一个是在盈利方面实现可持续性,社会企业会有外部性,外部性管理涉及到成本管理。社会企业管理和普通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存在共同性,经济财富与社会财富的融合点在于分享,而分享就涉及到公平的问题。很多社会企业一开始能很好平衡公平性问题,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化以后,特别是在引入社会创投机构后,会出现偏颇,因为社会创投机构是注重盈利性的。因此,我们就会谈到‘长期盈利性’,就是投资回报要把所有的风险考虑进去,比如长期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等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企业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去平衡他们的利益和预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社会企业在衡量标准上会涉及到绩效管理,现在其实是价值引导,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很复杂,这本身也是另外一个挑战。最后,怎么样才能做到收集影响力投资的数据像财务数据一样,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框架。”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谢家平则分享了他关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我本来是做优化的,现在是跨界到了社会企业。如果按照斯晓夫老师的划分,我目前的研究涉及到两个维度——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责任。之所以跨界,是因为做了基于绿色全产业链的产业与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国家社科课题。今天我主要分享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侧重不同,同时在社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效率不同。其次是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在目标定位、运营模式和理念更新三个方面。对于目标定位,社会创业肯定要突破商业企业的价值,要考虑社会自身发展的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社会企业至少要满足这些边缘群体最低化的需求;对于运营模式,一方面是它的融资模式,一方面是它的经营模式;对于理念更新,要坚定社会企业的‘社会使命’。最后是农业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我们国家很关注农业,出台了很多农业政策。农业政策如果激励不到位,就会导致有很多,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需求满足不了。总结起来为,一方面农户对生产性服务存在需求,传统由政府提供,现在思考的结果是应该由社会企业来提供;另一方面,要使得农业了解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种植和销售。”

众所周知,创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甚至是高失败率。来自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的于晓宇教授分享了《创业失败、印象管理与幸福感》的题目,探讨了创业失败如何影响创业者的幸福感:“对于创业来讲,不管是社会创业还是经济创业,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失败是不能摆脱的主题。创业失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偃旗息鼓还是重振旗鼓’,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的视角、制度的视角和学习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创业失败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创业失败的社会性质给创业者带来什么东西呢?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史玉柱做客央视节目《对话》,人们会给失败的创业者贴上各种标签,即Stigma。创业者在遇到“污名化”的问题时,就会涉及到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是指在任何能改变、保持个体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行为,这些行为以达成某些有价值的目标作为目的。创业者如何选择印象管理策略?首先,对于创业者来讲,他一旦形成负面的看法,或者形成肯定的看法,他们会通过印象管理策略寻找自我验证;其次,网络多样性越大,更倾向于自我肯定。投资者的信任程度越高,投资失败之后,越多采用否定的看法;第三,幸福感来源于创业者对胜任、关系和自主三类基本需求满足的程度。因此,当创业者遇到创业失败时,创业者尽量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看法,同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一部分外部环境的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俞祖成分享了日本社会企业的发展及相关研究,“日本社会企业起源的原因包括三种力量——市民社会的驱动,政府部门的驱动和市场部门的驱动。另外,来自日本社会企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一是形成官民商三方合力,助推社会企业发展;二是推动官方与学界的互动和合作,出台社会企业扶持政策;三是改革和完善现有法人制度,提供社会企业家所需的行动框架”。

华东政法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刘丽珍以“青番茄”为例,探讨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在社会企业的理念里面,它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新的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我们把关注点落到中国社会企业到底有什么特色。现在公共图书馆运营有很多的不足,而且对于全民阅读来说,它有很多的缺陷,对公共需求进行关注之后,提出了‘青番茄’的模式。我们想通过这个典型的社会企业案例来提炼或者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和回答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动因是什么?创新的途径是什么?另外,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盈利的使用和控制的问题。”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厉杰则分享了关于社会创业合法性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不算早,大规模的发展也都是在2008年之后;社会企业在启动资金、人员招聘、商业模式开发等方面不能吸引到社会公众的兴趣、认可;解决合法性门槛的问题,能够帮助社会企业更好的将资源投放到这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谈及社会企业跟踪调查时,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教授围绕社会创业文献与社会企业跟踪调查方案展开主题演讲,他认为,“现有研究的不足表现在:(1)社会创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嵌入性,但现有更多地在单一情境下开展研究,表现出了较强的区域性特征;(2)研究进展集中关注社会创业的前置驱动因素,对其发展结果关注不足;(3)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过于依赖描述性、质性的研究方法,过分依赖纯理论思辨研究。未来的社会创业研究,应该:(1)更加注重社会创业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形成一个多学科交互纵深发展的研究领域。(2)未来社会创业研究应该基于跨案例、跨情境比较研究,推动理论建构向纵深发展;(3)更加注重大样本为依据的量化研究,综合运用现代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促进社会创业研究的深化与成熟。(4)研究应该逐渐由‘外’向‘内’。由关注社会企业外部转向内部研究, 探索社会创业企业内部如何获得竞争优势来源。”刘志阳教授还汇报了社会企业调查的初步方案,和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庄欣荷分享了社会企业文献的定量研究评述。她认为:“目前社会创业的定量研究是相当少的,过多的依赖于案例研究,使得社会创业研究缺乏了方法的多元化和理论的普遍性;从17个主流的管理学期刊,应用了5个关健字,筛选出实证数据的文章一共34篇,文章数量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大概有40%的文章来自于三个创业学期刊,排名第一的是AMJ;定量研究的困难在于实证数据难以获取,目前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数据、文本数据和公开数据比如PSED和GEM两个公开数据库。在研究方法上回归分析还是占主流的。比较重要的就是FFQCA,基于模糊级的定性比较法,是介于定性和定量之间的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一个维度是研究层面,包括国家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另一个维度是研究主体,包括社会创业的前因、过程和结果。目前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创业者性别、人格特征,制度与文化,绩效衡量等方面,总的来说,研究现状呈现碎片化和表面化,缺乏跨学科跨层次的研究。”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金仁旻分享了社会创业团队与机会识别的主题。另外,来自业界的恩派社会创投基金项目负责人王若匀为大家分享了恩派投资的一些运作情况。与会者还讨论了社会企业跟踪系统方案,并对方案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濞戞瑥绶為柛銉墮缁€鍫熺節闂堟稒锛旈柤鏉跨仢闇夐柨婵嗘噺鐠愨剝銇勯埡鍐ㄥ幋闁诡喛顫夐幏鍛村传閵夘垳绀婄紓鍌欑椤︻垰岣块敓鐘茶摕婵炴垯鍨瑰敮闂侀潧顦崕顕€骞愰崘鈺冪瘈闁冲皝鍋撻柛鏇ㄥ幖閳峰矂鎮楀▓鍨珮闁告挾鍠庨悾鐑藉醇閺囩偟鍘搁梺鍛婂姂閸斿矂鍩㈤敓锟�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