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企业新闻 >> 正文 |
解决创新者后顾之忧 “容错机制”写入上汽公司章程 |
更新时间:2015-6-19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6月18日,上汽集团召开股东大会,公布其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记者获悉,一条关于“容错机制”的意见在会上讨论并顺利通过,上汽集团成为上海第一家将“容错机制”写入公司章程的国有企业。这是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汽集团加快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重要举措。 “容错机制”,并非新概念。2013年底出台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意见”中专门提出,为激励国企经营者大胆创新,上海率先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现实中,“容错”很难操作。比如什么样的失败可以宽容、创新所致的失败能不能真正被宽容、容错机制会不会与企业管理制度冲突等仍有待回答。 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看来,激发创新活力,不是未来多少年的事,而是迫在眉睫、箭在弦上的第一要务:“创新是要有风险的,通过设立‘容错机制’,能解决创新者的后顾之忧,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 “容错机制”不再停留在理念和原则领域,也不是面面俱到。容错机制适用哪些范围,在上汽最新制定的《创新项目容错管理办法》中一目了然: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开创性研发和投资;业务模式创新;国际经营拓展;种子基金支出的项目;风险投资基金支出的项目等。 这些容错的业务范围与上汽创新转型的战略方向丝丝相扣。面对行业变局,上汽将创新的战略重心放在产业链前端、后端和前后端结合部上。前端包括产品规划、前瞻技术等;后端有汽车电商、汽车金融等延伸服务;“互联网汽车”则是前后端结合部的典型代表。上汽规定的各项“容错业务”,全数集中在这三个产业链环节之中。对上汽来说,这三个领域“活了”,是关键。陈虹表示,提出“容错机制”,目的就是要围绕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营造创新环境,实现从主要依赖制造业的传统企业,向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应商转型。 上汽将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确保对每一个适用容错的创新项目进行“事前审批、事中评估、事后关闭”。同时,将把创新内容纳入企业和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提高权重;针对广大员工,内部设立“种子基金”,对有价值的项目可转入产品开发,并给予奖励,甚至孵化成创新公司。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