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
生活不只是眼前 在沪农民工诗集《我在上海挺好的》书展首发 |
更新时间:2014-8-1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和远方。上海书展为数百万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打拼的农民工搭舞台筑梦想。8月16日下午,《我在上海挺好的——“中国梦·劳动美”》上海农民工诗集在上海书展首发,农民工朋友们先后走上中央大厅的舞台,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尽情讴歌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一群热爱诗歌的民间写手 谁也不曾想到,他们日常的劳动能激发出如此动人的诗篇。来自宁夏的获奖作者“凤凰影子”在一首名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中写道:“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清晨,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我们是一群离太阳最近的人……” 收入诗集的诗均来自一次面向农民工群体的诗歌征文大赛。在短短几个月里,大赛共收到324人次计500余篇来稿。来稿者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年龄从18岁到60多岁不等,他们有建筑工人、清扫工、保洁员、餐饮服务员、快递员、小贩、临时工、钟点工等等,其中不乏祖孙三代、兄弟三人、夫妻俩和父子俩同时参赛。 他们,是一群热爱诗歌的民间写手。8月16日,诗歌朗诵会现场来了一对父子——来自江苏的仲伟超父子双双走到舞台中央。同样是17岁从家乡出发来到上海,父子俩的遭遇与视角却并不一样。这次,仲伟超有诗作获了奖,诗作描写的就是他的17岁。“17岁那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踩着泥泞,走出了村口……” 日常劳动中的“游吟诗人” 据了解,出自农民工之手的诗作多来自他们劳动工作中的真情实感。有人说,在现代诗越来越不知所云的当下,这群在劳动中产生的“游吟诗人”,写出了生活的质感。来自湖南的女打工者石亚亚来上海好多年了,几经周折终于通过职业培训上岗做了一位家政服务员。在诗作《阿姨》中,她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写出了一个保姆的悲伤与倔强,“第一次叫她阿姨,她略一惊,抬头,带着卑怯的笑,然后,又弯下了腰……” “这些诗作能令许多人改变原先对农民工的看法。它们大多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它们也有彷徨,但没有绝望,充满正能量。”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赵丽宏在朗诵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诗作在艺术上不一定很成熟,但流淌在文字中的真情实感是农民工诗歌最可贵、最动人的地方。” 市读书办副主任徐赜告诉记者,大赛原本要求参赛作者以电子版形式上传网站,但不少作品都以手写邮寄方式投来。有农民工打来电话说:“我们不会打字、上网发邮件,也没钱买电脑,但我的诗是我想了好多天才写出来的,是我的真情实感。”还有一位来自安徽利辛县的参赛者朱良臣,多次利用投递快件的机会,冒着高温,把手写诗作送到组委会办公室。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最终诗歌大赛为他们改了规定。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