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所有的人都是过客

更新时间:2014-7-29     来源: 文汇报
  • 图片说明:图为王珞丹在片中饰演的苏米一角。 (资料照片)


  • 所有的人都是过客 ——谈正在上映的影片《后会无期》

      钱好

      正在上映的《后会无期》收获了颇为激烈的争论,这不算意外。

      影片最美的段落,是片中所有人物、画面都沉默的时候。在平稳的航拍镜头中,一辆灰扑扑的大众Polo一次次沿着银幕的中轴线,穿过海岛草丛间绿色的蜿蜒小路,穿过市井小镇里灰色的嘈杂街巷,穿过西部荒原中黄色的扬尘大道,串起一条色彩斑斓的中国风景线。这部“公路电影”在摄影、配乐、特效这些技术指标上,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不过,当画中人一开口,影片就好像汽车轮胎一下子走了气,无论表面上如何“像少年啦飞驰”,内里总隐伏着一种尴尬的“硌脚”感,把应有的“文艺范儿”、“不羁情怀”都破坏殆尽。

      从剧本看,影片由多条叙事线交织而成,主线是由陈柏霖扮演的小学教师和由冯绍峰扮演的浩汉,从故乡、中国最靠东的岛屿,驾车一路向西的旅程,途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经历。第二条线则是海岛上一个智障患者的倒叙,它让影片主线成为一个不可确信的回忆。第三条线,则多次闪现在影片的各个段落,并在结尾得到强化,即以这段旅程为素材所写的书。这三条线索构成的三重文本,看似增加了电影结构和内容的玄奥,实则太过刻意,效果不大。影片真正最“抢戏”的,则是那一条条段子。其实影片尚未公映,各种“经典台词”就已经在网上不胫而走:“我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结果真正观影后发现,类似的“珠玉之词”比想象中来得还要密集、猛烈许多,每一句抽出来都可以做QQ签名,但“嘈嘈切切”地串起来,却让整部影片好似一部导演的个人语录。如果把所有类似的“至理名言”拿掉,只留一副剧情的骨架,就很容易发现剧本的疏松空洞。“智障”的下落,小学教师的新教职,浩汉的所谓事业,都语焉不详,每个算不上故事的潦草故事似乎仅仅是为“金句”亮相而搭的草台。

      潦草的是影片中的角色塑造。最开始,哲理诗一样睿智又押韵的对白还可以理解为两个文艺男青年的耍酷,但紧接着,陈乔恩出场了、王珞丹出场了、袁泉出场了、钟汉良出场了……每个人不论身份如何迥异,一到说话的当口,那高出生活几万米的台词,几乎一模一样,令人惊觉:似乎是一个人换上了不同的面孔而已。片中凡是露过脸的角色,大都还没来得及塑造性格就匆匆下场,过客都称不上,只是路边风景。甚至连陈柏霖和冯绍峰这两个戏份最多的人,形象也并不饱满。这里面没有一个是主角,这是导演一个人的独角戏。

      “徘徊着的,在路上的,你要走吗?易碎的,骄傲着,那也曾是我的模样。”片尾朴树熟悉的声音在阔别10年后响起,两人共同谱写的歌词是对影片主旨的注脚。只是歌名既为《平凡的路》,电影中反复“吟唱”的基调却也并不平凡——被一个个模式化的哲理段子架在空中,这条“平凡的路”若叫做“高架路”,也许会更贴切一些。

      关于影片争议的方方面面,我们依然能够在《后会无期》里发现画面、音乐等多处可圈可点的“动人处”,个性化的叙述方式显然有利于国产电影类型更趋多元。

      新片《后会无期》中,每个角色不论身份如何迥异,说话的语气和风格都是一模一样的,令人感觉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婵炲备鍓濆﹢浣圭鐠佸磭绉块柛銉ュ⒔婢ф牠寮崶鈺冨娇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