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刘长乐:民族的东西是中国自己的特色

更新时间:2017-3-8 10:29:49     来源: 人民网

今日下午,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记者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提问。刘长乐委员表示,民族的东西是中国自己的特色,美好的东西是全世界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究竟世界上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刘长乐用了一个小故事来回答,一个关于《茉莉花》的小故事。“《茉莉花》这个民间小调,当年传入西方的时候,是由乾隆时代的英国公使秘书巴罗用五线谱的方式把它传到了西方。在乾隆33年,也就是1768年,距离现在250年,那时候卢梭在《音乐词典》中收录了这首歌。到1924年的时候,意大利最有名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了《图兰朵》,这部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就来自于《茉莉花》,现在已经脍炙人口。《茉莉花》这个曲调加入歌剧以后,1926年在意大利演出了,一时间一鸣惊人,造成了非常强烈的‘中国震撼’,这首曲子直到现在大家都难以忘怀,有人说是中国的第二‘国歌’。” 刘长乐表示,《茉莉花》的故事说明了民族的东西是中国自己的特色,说明了美好的东西是全世界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华语媒体在传播“中国故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刘长乐为记者举了个马可波罗的例子。他说,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西方对中国形成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在启蒙运动时代,像法国的孟德斯鸠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眼里的中国就是另外一个中国了。“我们和英国节目制作公司合拍了一个《寻踪马可波罗》,这个片子在英国、意大利播出以后,当时请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寻找马可波罗的足迹,看看马可波罗走过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 刘长乐表示,这个片子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有2.75亿的受众观看了这个节目,网上有900多万点击率,给中国形象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人民网前方报道组)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