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
家庭收藏馆 正在走向衰落 |
更新时间:2017-6-5 10:31:47 来源: 新闻晨报 |
![]() |
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他介绍,上海市收藏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第一家省市级收藏组织,目前有注册会员6000余名。吴少华见证了协会31年的发展历程,也对上海民间收藏深有研究。 据统计,我国现有民间收藏者超过8000万人。吴少华告诉记者,早在1980年,上海就出现了第一家对外开放参观的家庭收藏室,那是位于原闸北区的王家钟表收藏馆。其后一大批的家庭收藏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200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全市约有400多家。然而时至今日,吴少华称能够对外开放的不超过50家。 “好的民间收藏能起到保护历史记忆的作用。”吴少华称,民间收藏曾经在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亮点。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上海的国有博物馆发展蓬勃,如今已经超过200家,与此同时民营博物馆也日渐兴盛,如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等名声鹊起,吸引着文化消费。在这一背景下,家庭收藏馆开始走向衰落。吴少华用“被边缘化”来形容当下家庭收藏馆的处境。“很多收藏者年纪都大了,没有精力去打理,慢慢地这样的私人馆也就无人问津了。” 2009年上海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其他展品都有,唯独缺能反映老百姓生活变化的物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都没能找到,最终,上海市收藏家协会牵线,民间收藏家们征集到一整套反映上海老百姓在改革开放后吃、穿、住、用、行等生活方面巨大变化的藏品。“这说明有特色的民间收藏是能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甚至可以成为公共收藏的有效补充。”吴少华认为,政府应该把它们纳入进管理范围,并且也呼吁社会力量的关注。他举例,京剧戏服收藏家包畹蓉2002年就得到了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区的支持,为其建立了包畹蓉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收藏有近代京剧服饰千余件。 另外,吴少华还强调收藏者自身也要积极地提升和转型,适应现代的文化诉求,向年轻人靠拢。(社区晨报记者 杨青)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