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讲述身边的动人故事 上海音乐学院举办首场“上音人”讲堂

更新时间:2019-10-18 11:36:00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10月17日电 (记者 曹玲娟)上海音乐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特色项目——“上音人”讲堂昨天在该校启动。首次活动邀请第一届周小燕教书育人奖获得者肖梅、陈星、姜丹三位老师走上讲堂,由他们以及他们的同事付英杰、金玲、李小诺,共同讲述他们作为上音人的初心故事和心路历程。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发表致辞并介绍,“上音人”讲堂讲述上音人身边的模范故事,讲述上音人践行初心与使命的感人历程。他表示,上音将通过推出“上音人”讲堂,大力弘扬这些上音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在校内形成爱模范、学模范、争做模范的良好氛围,激励全校师生坚守办一流艺术教育的初心,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上音“双一流”建设继续奉献拼搏。

公共基础部主任姜丹的父母均为上音50年代作曲系毕业生,为响应党的号召,当时已在上音留校任教的她母亲毅然和她父亲一起奔赴大西北任教。童年时常听父母聊到全体教职员工亲如一家的上音江湾校园,可敬可亲的老院长贺绿汀,在耳濡目染下,姜丹与上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研究生阶段,导师杨立青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把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她立志继承发扬上音优良的治学传统,身体力行做一个合格的上音人。

在维也纳求学期间,她克服时差和剖腹产后的虚弱,与国内联系收集资料形成科研报告,让外国师生第一次领略和惊艳于中国作曲家将十二音等现代技法和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的音乐作品。姜丹说,传播中国音乐文化是我的使命。

恢复高考的第五年,已是艺术团台柱子的陈星毅然决然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离开甘肃来到上海。在上音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她深深感受到老师们没有忽视她这名来自边区基础差的学生,而是爱护、鼓励她的成长进步。这激发了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决心投身教育事业。作为一名声乐老师,她敬业无私,每天坚持八点半到教室为学生们开嗓。声歌系的每个师生都知道,在琴房准能找到陈星老师。她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一个专业的歌唱者要做到随时能唱。

陈星多年来兢兢业业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总是义无反顾把学生的教学、比赛、专业前途放在第一位,扑上所有时间,勇当开路者,甘当铺路石。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声乐专业学生们,她凭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几乎零基础、以体育生入校的学生,精心打造成上海歌剧院的独唱演员;凭着独到的眼光和胆魄,她成功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艺术舞台的宽度。陈星只对教学和艺术斤斤计较,却把很多本应留给家庭的时间慷慨奉献给学生。在她身上,传承着上音几代教育者兢兢业业、低调勤恳的师风师德。

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肖妈”的肖梅,已投身上音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十多个年头。从最初接触泉州南音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后,她便一头扎进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田野间。多年来,她以饱满的学术激情,和“下乡”深入一线的调研,多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多篇,为学生开设22门课程。

肖梅不仅俯下身研究,也抬起头思考:延绵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如何写进当代学生的人生观,又如何改变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多年来,她倡导恢复田野调研的传统,带领学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狠心”将他们推进广阔大地上的艺术课堂去亲身体味艰苦奋斗的含义,让青春梦在扎根人民、扎根鲜活的生活中深深感受时代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为中国在世界非遗领域发出声音。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