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觉翁:书以散怀

更新时间:2020-2-20 13:56:59     来源: 互联网

(潘真)

讨论到书法何为,书法家觉翁对我说:“书法是用来散怀的。” 

散怀,使我想起孙绰,这位东晋诗人在“《游天台山赋》序”中写道:“方解璎珞,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孙诗人以诗文名世,又写的一手好字,被后世尊为书法家。

古时候哪有叫“书法家”的,但凡识文断字,都要书写,书写的工具就是毛笔。字写的多了,自然就好了。及至学富五车,写个信啊赋个诗,舞文弄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字写得不漂亮的。所以,古人写字,多写自己的作品(人出名了,存世的信扎甚至便条也成了作品)。“聊奋藻以散怀”,即借奋笔写作以抒发情怀。

觉翁生不逢时,正当好年华却失去了学,被命运抛到距离上海两三千公里外的黑龙江松嫩平原。但他借着在农场搞宣传的机会,苦练书法,一遍遍临摹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于右任编著的《标准草书》,还有赫赫有名的《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原名温室,因乾隆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而更名。后来乾隆敕令朝臣编刻《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的魏晋以来历代书法家名迹,包括上述三宝。自魏晋至明末,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贴中之巨制。乾隆十七年,又从皇宫藏品中精选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整。

“《三希堂法帖》对我帮助最大,所有古人的字都在上面嘛,我的眼光就盯牢古人……”信而好古的觉翁说。当年物质贫乏之极,与古人的字朝夕相对之于年轻的他,不啻为每天的精神飨宴。所以即使不曾具体拜某位前辈书法家为师,临帖习字便是拜古人为师了。从少年时代的偶像王献之、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到欧阳询、赵孟頫,到最喜欢的智永、米芾,他在无数遍的读帖、临摹中博采众长。“改革开放后,字帖越来越多了,我先喜欢颜真卿,颜字放的越大越有味道,与书法家的将军性格有关吧,后喜欢米芾,他临各种贴却形成自己的风格,八面出锋……”

回上海后,他在企业工会工作,得以继续爱好书法。平日里,没事就买帖、读帖、临帖,偶遇墙上挂的好字,他会伫足凝视良久,暗自分析浓淡枯湿间的内涵,巴不得把精彩的细节一一背下来,手指不知不觉在裤袋里比划以加深记忆。

我们聊到书法界的现状,觉翁直言:“很多人拿书法当职业,不讲创作了,要么面孔千篇一律,要么为迎合市场瞎变形。”他还看不得少年依样画葫芦的草书,“小孩子又不懂大江东去是什么心情,不具备书法家的境界,怎么写的了草书?纯粹模仿罢了!”

他认为书法有法,古人的东西就是法,所以要叫小孩子照着字帖写,但写到后来应该明白,法无定法,要师古而不泥古,要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写字,好比武术,动态即走笔,定格即字。规定你写什么体什么体,什么会愉快有乐趣呢?”因此在他眼里,文征明的字结体漂亮,但仅仅漂亮而已,因为那不是在抒发心情。

有人说,书法是悟性的艺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觉翁深以为然,“书法应该叫书道。道,即审美,随心所欲,返璞归真,就是悟道了。”他数十年来体会到的最佳状态是——摊开纸,提笔就写,写出来一定好。

我向觉翁建议,以后学古人拿毛笔写自己的诗文。这样建议是因为知道他有些功底——小时候,作文一直被老师当范文念,以至于“不敢写不好”。人家在天天批孔,他却躲着读《红楼梦》,抄《红楼梦》,抄词典,读了,抄了,再看别人的文章,自然就不觉得用词高深了,可以只关注文章里的思想。他为知青网写过打油诗,为艺术杂志写过书画家小传……更因为知道他心态好——在汲古斋的个人工作室里,心平气和地玩着艺术,对赚钱没概念,对佛倒是很有概念。“佛性被尘世蒙住了,要擦擦干净,这就是我的好佛。”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婵犵數鍋涙径鍥礈濠靛棴鑰垮ù锝呮贡椤╃兘鎮规担鍝ワ紞缂佸娼¢弻娑㈠Ψ閵夈儮鎸冩繝鈷€鍕⒌鐎殿噮鍓熷畷鍫曞煛閸愩劌鈻�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