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
龙美术馆推出“新中国建立65周年纪念特展” |
更新时间:2014-10-9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自今年3月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后,以更大的展厅、更多的展品、《功甫帖》的入驻吸引了众人的瞩目,坐落在浦江对岸的“大哥”——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收藏“红色经典”作品著称的龙美术馆浦东馆,则在这个国庆假期推出了重磅展览——“革命的时代:新中国建立65周年纪念特展”。 “新中国建立65周年纪念特展”特邀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担任策展人,在龙美术馆原有馆藏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充实、调整,选取了自延安以来各个时期的主题性创作200余件,体裁包括油画、中国画、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等。布展以个案研究为特点,反映新中国美术的源流、发展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两个楼层的三个展厅内,全都贴上了代表革命传统的红色墙纸。观众徜徉其间,就会被如此丰富的展览内容所震撼。依时间排序,展览第一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为开端,展示了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的木刻版画创作。“新木刻运动最初是由鲁迅介绍、出版外国木刻作品得到进步美术青年的欢迎和响应而兴起的。版画顺应了‘为大众而艺术’、‘艺术属于大众’的思潮,发挥了革命斗争武器的功能,在民众中起到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陈履生介绍,这一时期,涌现出以古元、李桦为代表的一批进步艺术家,将版画化作刺向黑暗的匕首。古元的《减租会》以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造型,被公认为延安木刻的经典。作品没有刻意夸张,却将贫苦百姓千百年来受地主欺压,如今终于挺起腰杆进行抗争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郁的战斗和生活气息。 展览第二部分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的革命主题创作特色。“颇为特别的是,这部分展览在时段上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文革前的建国初期创作、文革后的新时期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政治运动此起彼伏,艺术表现出了主题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特色。而随着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促使了艺术观念上的更新,改变了主题创作的单一化倾向,体现出新时期创作的历史性变化。”陈履生表示。其中,孙滋溪于1964年创作的油画《天安门前》,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创作鲜明的浪漫主义情怀。作品描绘了人们在天安门前留影的普通情景,反映了天安门不仅是一个历史古建,更是新中国的象征。文革结束后,思想的禁锢被解除,主题创作也产生了革命性减弱、思想性增强的新变化。1978年,已经在画坛崭露头角的陈逸飞,以《踱步》的问世,引领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时期。陈逸飞放弃了驾轻就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在画面背景中表现了诸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历史片段。而作者本人则伫立在背景前,低头沉思。“陈逸飞改变了以往主题创作中必见的正面形象表现,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又成为后现代风格在中国画坛的早期呈现。”陈履生认为。 展览第三部分特别展示了文革时期的作品。这段特殊岁月,主题创作成了政治的工具,艺术的异化使作品和国家一样记录下时代的创伤。然而,这恰恰是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涉足“红色经典”收藏的起点。“作为在革命题材的艺术和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2003年我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了张洪祥的油画《艰苦岁月》。这是收入我们小学课本的名作,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并从此开始我的革命题材主题创作收藏。”王薇回忆,当时她认为此类作品都为国立博物馆收藏,市场上并无流通。因此当她买下第一幅文革绘画后,就有意识地去关注同类作品。“几十年来,很多‘红色经典’都流散民间,这给我把它们聚集起来的机会,我觉得这些代表中国现代历史的作品,应该由中国人来收藏。” 主题创作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陈履生认为:“尽管社会对主题创作的需求在减弱,可它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叙事方式,却是许多非主题性的纯审美或纯表现的作品难以比拟的。本次展览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为现实提供镜鉴。革命的时代虽然成为过去,但是,革命的时代所遗留的艺术精神与品格,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份遗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28日。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