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季首场探讨产业化中的文学处境

更新时间:2014-10-2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有年轻学子曾在课堂上提问,怎么通过写作一夜成名、一网打尽所有读者?如今我愈发意识到,在文化产业语境下,不少职业写作者是更多地在为销量、收视率、票房编织故事。那对于有追求的作家来说,他要采取什么姿态来应对?”25日晚,由上海市社联与文汇报社主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与我们的生活”首场开讲,嘉宾作家格非主讲《开放的写作》、学者杨扬阐述《安顿在城市的文学》,与近600名听众探讨了文学在文化产业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当然,通过写作获取利润并没有什么不对。”在格非的文学视野下,作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讨好读者的纯商业写作者、带有实验性质的现代主义写作者、“老少通吃”的通俗作家、面向未来读者的古典作家。“由于高度商业化,文学愈加细分,悬疑、科幻、穿越、言情等类型文学各守一端,整个文化产业以消费主义导向切割蛋糕。你要俘获市场、迎合受众,自然有很多办法。但是最牛的人,他们培养观众,让更多的人认同他们创造的价值观。”

  “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花那么大功夫在情节布局上使那么多‘花招’,都是在召唤懂的读者。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模范读者’啊!”格非说,“有一群人认同写作者的价值观,读懂文章背后潜藏的含义,这时读者与作家才建立真正的联系,也是写作者最快乐的时刻。无论文学走到哪一步,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都提醒我,要耐心地等待读者成熟。”

  华东师大教授、市作协副主席杨扬结合文学史研究总结道:“文学领域隔几年就会涌现出一种思潮和审美方式,文学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文化产业、大众媒介更多塑造了群体想象力与表达方式,商业化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于作家、评论家和读者,都是一种考验。”

  格非、杨扬对当下文学处境的细致洞察,激起台下听众争相发问。文汇讲堂华东理工大学视频分会场的一名女生提问:“文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在杨扬看来,文学自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文学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急不得。

  格非则认为,好的作家与文章有一部分是需要待访的——即文学需要等待某些未来读者的访问,“曹雪芹、杜甫的文章诗歌就是投向未来,有一代代的人来研读。写作就是建立一座岛屿,期待着某一天有人访岛。今天的写作者必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所有中国或西方的文学遗产,然后创造新的方法,在不同层次上与读者进行交流。这恐怕是当下文学亟需变革的方面。”

  一位同济大学中文系讲师问:“作家需不需要信仰?怎么处理信仰与市场压力之间关系?”格非干脆作答:“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在我看来,文学最关键的关注就是信仰和真理。你为什么活着、吃那么多苦的意义、人性的细微与波澜,这些都会体现在有分量的文学作品中。”格非、杨扬谈到,严肃写作在当下的意义,更像是结成联盟,人多人少不是最关键,而是这一群体有没有建立一种专注、安静的内心生活。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