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
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制作人谈产业”论坛 |
更新时间:2014-11-3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制作人谈产业”近日举行。论坛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静安区文化局、上海现代戏剧谷承办。 制作人作为年轻艺术家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对于演艺节目的最终成形,有着重要影响。论坛旨在从制作人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在现实文化发展过程中,制作人所扮演的角色,辨析当下演艺产业中各种潮流,为演艺产业这样的发展把脉探路。 制作精品需要尊重创作规律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 制作人对于制作团队要有充分的驾驭感,很多人把制作人看做投资人,全是编剧的想法,到了二度创作的时候,导演说了算,其他人不要参与。在艺术创作当中,要充分尊重这些创作人员。但是从一开始确定的这个本子,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希望主人公有什么样的表现,对此,制作人应该有明确的意见。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都要围绕制作人的理念来进行,只有这样,节目创作最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经典剧目就是全世界每年不断在演的二三十部,各个歌剧院反复在演,很多说是新创,无非就是舞美、服装有所调整,但是故事的情节和音乐不会变。为什么上海大剧院做经典歌剧一般采用联合制作的方式?联合制作有很多好处,把先进的理念学过来,制作的方式学过来,我们可以加大投资。上海大剧院连续三年联合制作,每年推出的歌剧题材非常丰富。 本土原创,成功的不多,大多数都不成功,源于我们对创作的规律不太尊重,在制作过程当中要求一次成功,给节目主创人员限定时间,在多少天完成这个任务,他不可能拿出一部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创作一部剧,为了更好的效果,需要反复调整,服装有可能调整,有的调整甚至在开演之前要做调整。还有一些原创失败,则是因为急功近利,为了一些活动来搞,很难长时间演下去,一般就是一次性完成。 我们在节目制作当中缺乏成熟的要素市场,找东西很困难,甚至我们在找某一个服装设计、服装制作的时候,有可能因为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价格离奇。 音乐剧需要很多电脑灯,外国团队怕路上带不方便,希望在当地借一下,没想到在本土借比运过来要贵三到五倍,这就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芭蕾舞剧《简爱》请老外做编导,价格只有国内编导价格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确实缺少有足够艺术修养的观众,相对应现在艺术评论、艺术批评严重缺乏,对一部剧目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我们不能一针见血提出来,明明是一部坏剧,某个领导说这个剧好,所有的媒体扑上去叫好,叫得主创人员、制作人莫名其妙,他也不知道这个剧目应该怎样改法。 观众欣赏一部剧,应该有他的修养。可能小时候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也没有那么多戏去看,对如何欣赏各类不同艺术表演的形态缺乏常识,你很难对这个剧目的好坏做出评价。再加上艺术评论缺乏,没有人引导,造成基本上是你做你的,我看我的,他评他的,不能把三股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来有效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 “替代战略”催生制作三步走 国家大剧院院长李志祥 制作人对一个剧目的生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个团体经营体制不同,制作人以不同面貌来呈现,有的是团长,有的是党委书记,有的是艺术总监,有的是某一个特别的角色,但是基本的任务无外乎整合各类资源,从艺术和市场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目的就是打造一部艺术质量上乘的,有社会良好反响的艺术作品。 开展剧目艺术生产是国家大剧院在建院初确定的非常重要的目标。到今年年底,大剧院每年有20部左右的作品推出来,演出场次在150场以上,场次不是特别的多,但是考虑到大剧院这20来部作品以歌剧为主,有15部左右,平均销售率是80%,剧院做了考察,全世界能达到这样规模的也为数不多。 我们和上海歌剧院和中央歌剧院有很好的合作,我们没有制作团队。接触过中央歌剧院和上海歌剧院,我们搭建了基础框架,后来体量增大以后,这样的制作体系难维系,我们内部有了“替代战略”,分三步走的一个设定,“替代”是引进国际优秀的歌剧作品和大剧院授权来演出;第二方面就是联合制作的路子,引进版权,在制作过程中,在中国生产,由国外参与,摸索歌剧制作应有的体系和它的工作流程;最后第三步独立制作,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替代的方式,使国家大剧院的体系架构有了很好的完善。 对国家大剧院来说,着力打造的除了角色演员,花的最多是制作、排演部分。国家大剧院花心思最多就是排演组,这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个部门,包括舞台监督、钢琴教练、声乐指导、合唱指挥等。在排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一部分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国家大剧院受益最多。 近六七年来,国家大剧院邀请了国际一流的主创团队,请一个国外的编导比国内便宜,不光是价钱,国际团队的专业精神其实是我们最想要的,在国内创作过程中也是最缺失的。国家大剧院在国际化合作当中,受益良多,也最终保证每年国家大剧院每年能够有新制作,包括西方经典制作每年有七八部。另外,大剧院所有剧目规划、制作长达五年。今天我们做的《骆驼祥子》、《日出》都是三年前的规划,日程管理、剧目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根基。 去年国家大剧院进行电商改造,2013年网上销售量达到18%,这几天网上限售占了23%。23%肯定是不满意,国外剧院网络销售达到60%,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刘恒花三小时朗读《窝头会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崔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没有实行制作人制,我们在艺术生产上,仍然由党委和艺术委员会决定。北京人艺既是出品人,也是制作人。 剧本对北京人艺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选剧本的高标准,是北京人艺几代领导人始终如一的选择,北京人艺剧本来源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剧院内部人员创作的剧本,第二个是社会上投稿的剧本。第三是对已经认定的题材,我们做了重点培育,我们曾经征集过,对演出剧本的一个基本大纲的征集,好的大纲我们可能会重点进行培育。第四就是命题作文,有时候带有领导的意志。 在剧本的使用原则上,一是艺术性,戏剧语言一定要活泼,对戏剧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能够上升到社会层面和人的精神层面。另外还要兼顾市场性,要有考虑市场的接受能力,适当注重了明星效益,我们这些年基本上新排的剧目,每一台剧目都有一到两个,或者三到四个,甚至五个明星演员挑梁演出。 创作室第一步甄选剧本,报给主管创作的院长进行审核,审核之后提交给艺术委员会,有24位委员参加,是4个6。第一个是6位已经退休,在艺术上有很高见地的老艺术家,第二个6是6位退休艺术家,第三个6,有高成就、对艺术本身给予更多品位的人员。第四个6,是6位职务人,包括艺术创作室主任、艺术处主任,主管副院长,他们更多是考虑艺术生产的组织。 也有一些剧目出炉并不容易,刘恒写的《窝头会馆》第一轮没通过艺委会审核。我们让作者到艺委会给大家朗读剧本,刘恒用了三个小时朗读剧本,最后声泪俱下。他作为创作者,朗读剧本,与我们去阅读,感受是不一样。刘恒也针对艺委会做了阐释,为什么要写《窝头会馆》,因为它反映解放前夕的社会,人们离了钱就活不下去了。一个大的作者就是大的思想家,他表达的东西是用很生活化,很一般的小人物、小情节表达出来的,但是能折射大的思想含义。这个举动之后,艺委会再讨论就通过了。 北京人艺对剧目排练时间规定非常严格。大剧场剧目,规定一个半月的排练时间到两个月。演员上台不仅仅是背熟台词,走熟台位,我们要求演员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一定要去理解人物,把人物的思想和内涵烂熟于心,再表达出来,用表现力的表演能够打动观众,演员对剧本不断的揣摩,排练,再否定这个方案,和导演不断的商榷当中,最终达到最好的状态。 录下200场演出的观众反响 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娱乐总经理刘洪涛 我们创立第一天确立了大剧场创业模式,经过11年创业,成为最具号召力的品牌,去年大剧场演出是718场,到现在是900多场之一。经常有人问什么原因导致开心麻花发展这么快,我们的感受是传递快递正能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以前有专家总结开心麻花的四大基因:精彩故事、动人情怀、智慧的盘点、喜剧的风格。 这四个里面有内容,有风格,有方法。但是最重要是灵魂,就是我们说的正能量。很多观众看喜剧之后,大笑之后会流泪并思考,多年来我们追求高级的喜剧,智慧的喜剧,通俗而不低俗。我们内部一直有一个观点,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观众对我们有什么批评,我们都及时的调整,一个戏的反映不好,我们第二天就会调整。我们是一直允许试错,不断修正找到正确的方式。 我们把近200场演出的现场观众反映的声音录了下来,和一个IT企业做观众心声的大数据分析。如果很长时间没有笑声,笑声小,我们调整这个片段。我们和全世界排名第一的表情研究系统合作,看观众对哪一个情节是投入,还是走神,还是鄙夷,根据表情进行调整。 2012年4月,我们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和上海大剧院商量能不能给一个档期。开心麻花是一家民营机构,但大剧院领导非常重视,张哲院长去北京看演出,引进我们的剧目。我们集中最优秀的团队,编剧、导演,然后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效果非常好,之后在上海还是挺顺利的发展。 首次上海演出,北京有十名粉丝自发自费陪伴我们,每人买两场的票。2013年12月,北京一位脑肿瘤患者想在临终之前看我们演出,还有一对夫妻他们是七年之痒,准备离婚,离婚前来看我们的演出,之后私信给我们演员说,看了你们的戏,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爱,我们准备携手以后的人生。 文艺工作者都是盼望自己的工作被认同,对人类的和谐有一些帮助,有一些促进,更让人骄傲,我们每天被这样的事情所感动,观众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力量,未来不管我们出演舞台剧还是电影,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给更多的人送去快乐。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