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
上海群文战线在全国优秀文化馆站和人物评选揭晓中荣获佳绩 |
更新时间:2015-1-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做群文工作,最重要的是心系百姓,要知道百姓想什么、要什么、缺什么,否则群文就成了没有沃土、不见大树的空壳。”这是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璎的口头禅。由中国文化馆年会组委会组织开展的“2014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和“2014全国优秀文化馆(站)”评选近日揭晓。萧烨璎获“2014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称号,宝山区文化馆获“2014全国优秀文化馆”称号,黄浦区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获“2014全国优秀文化站”称号。 每天一踏进办公室,萧烨璎就习惯性地开始“十指弹琴”,打电话、写计划、开会,工作频道转换之快令同事、同行叹服。她常对工作团队说:“只有对百姓用心,百姓才会纷至沓来。”市群艺馆新馆开放三年多,1.5万平方米、365天全年无休满载运行,活动人次达90万。这串数字背后,是萧烨璎花大量时间沉浸在场馆里,与不同群体面对面沟通,梳理出一套崭新的“开放式办馆”理念——打开大门邀请社会主体、市民进馆自主举办活动。数百项活动中,50%由各类社会主体自发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2013年启动,市群艺馆牵头组织,文化节年活动量达5万项。去年,萧烨璎率领市群艺馆团队,进一步创新市民文化节内容,诵读大赛、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沪语大赛,为市民提供一方能参与、能展示、能出彩的大舞台。 宝山区文化馆每年新年组织“幸福照惠乡民”文化下乡活动,同样源自用心。文化下乡年年有,如何做出新意,让百姓满意?宝山区文化馆组织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分多路深入基层村宅,为当地老人拍照留影。在月浦镇沈家桥村一户普通村民家,30多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早早赶来拍照。有老人说,“结婚近50年了,除了结婚时拍过一张结婚照,就是现在拍的这张照片,相当开心。”在宝山区文化馆,坚持多年的还有影剧院公益场电影,从每月一次发展为每周多次,为福利院老人、癌症俱乐部成员、残疾人、民工子弟学校放映免费电影。每逢有优秀儿童剧展演或电影,宝山区文化馆影剧院主动与宝山区培智学校联系,邀请残疾学生观看。影剧院派车免费接送,加派人手早早等在马路边迎接,把孩子们一个个搀扶下车、搀进剧场。 人气并非从天而降,好创意离不开富有执行力的团队。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华爱社区服务管理机构运营,尝试文化活动中心托管,活动质量更上一层楼。打浦桥社区拥有众多音乐爱好者,仅中心合唱团就有四支。团员们希望中心能举办高水平音乐会,中心动用华爱社会网络资源,邀请女高音歌唱家陈小群及其学生演出。音乐会比照剧场模式,纯钢琴伴奏,不开启任何扩音设施。一个半小时中,整个场馆浸润在意大利咏叹调旋律中。 基层文化机构播撒文化种子,生根发芽,反哺更多人。在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有一支特别的音乐社团——阿卡贝拉人声乐团。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人声合唱的形式,社团成员都是一些爱好阿卡贝拉音乐的年轻人。中心帮助这些年轻人实现梦想,为他们提供训练场地及其他资源。每周六下午,社团成员都会在文化中心训练。他们举办公益音乐会,将募捐善款全数捐赠给农民工子弟幼儿园和社区精神康复者等弱势群体。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