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申城文明品牌

更新时间:2015-3-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申城文明品牌

  左手梳子、右手剪刀、“殷勤献仁心,满意您发俊”的红围兜,殷仁俊日前又来到南京路为老人免费理发。这位个体户美发店理发师,在社区、居委会、敬老院、福利院、军干所为老人守望相助25年,义务理发30万人次,赢得了数十万老年人“粉丝”。

  由陈云纪念馆的专业宣演团成员和上海曲艺家协会的著名演员吴新伯、徐世利、李国靖,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共同带来的“学雷锋、庆元宵、送温暖”主题文艺节目,为练塘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带去了元宵节欢乐。

  羊年大年初一早晨,近20名老人围坐在塘桥街道南泉居委会活动室里,欢乐地唱着自己编写的越剧:“今朝我们来一道,大家心里乐陶陶……”这些社区空巢、独居老人,正在参加名为“新春邻里过新年,寒冬守望不孤独”的公益活动。春节期间,塘桥街道在23个居民区、七大中心、窗口单位设立了40个“喜气洋洋迎春节,邻里守望暖塘桥”公益对接点,社区的“老伙伴”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热情与空巢、独居老人拉家常、聊春晚、送红包、下汤圆。

  志愿者身影遍布街巷

  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上海持续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品牌,在城市的街道小巷,都能找到志愿者的身影。外滩社区的刘老伯夫妇是户纯老家庭,妻子身患重病常年卧床,刘老伯也已70多岁,加上住房狭小,楼梯狭窄,照顾妻子力不从心。社区志愿者杨兰娣经常会攀上楼梯,嘘寒问暖,为他们排忧解难。杨兰娣是社区“健康大使”团队的志愿者。该团队共有17名志愿者,照看着社区360户老人。

  各区县,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形成长效机制。竖新镇时桥村近年来广泛开展以“邻里守望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红时桥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通过公开招募、适时补员、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村民加入“平安”、“睦邻”、“反邪”、“尊老”、“禁毒”、“助残”六类村级志愿者文明岗位。村民志愿者张明智是上海某企业退休的保健医生。他在家中设立“康智园”睦邻点。每周五上午为村民们测量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综合分析提出诊疗建议,对一些疑似重症病患,则热心地联系大医院,帮助挂专家号。遇到下雨天,上门问诊的人少了,他还会带着病历,打着雨伞上门回访健康状况较差的村民。夏元林是泖港镇社区45片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站站长。他的家就是片区志愿服务站。墙上贴着19个志愿者的姓名、住址、手机号、服务项目,以及个人承诺。谁家有困难,一个电话打来,他就要及时派志愿者赶去。在泖港镇,这样的志愿服务站有108个。

  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近年来上海涌现了不少方便、有效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模式。吴泾镇“1号里·虹景欣家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集纳多方资源,14个职能部门下沉服务、16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接项目、14支社区团队提供选择,居民群众“有空就去坐坐”,有事随时找去,成为快乐生活园和邻里守望的服务圈。老丁原是失地动迁农民中的一员,虹景欣家园建立后,他又重新和以前在田头一起唠嗑的老伙伴聚到了一起,碰个头,抽支烟,侃侃大山。长宁区“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室”,以公益、志愿活动为重点,服务领域涉及文明礼仪、家庭美德、低碳环保等宣传、群众文化作品策划创作、邻里互助、法律维权、医疗咨询、扶老助幼等,服务对象包括残疾人、独居老人、单亲妈妈等特殊群体。浦东新区去年设立了4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每月定期开展便民服务,成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展示志愿文化的有形载体。新区志愿服务坚持以“项目化、专业化”为导向,潜心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和积累,已形成了50多项“邻里守望”重点项目。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