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投资资讯 >> 正文 |
我们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听上港集团讲境外融资故事 |
更新时间:2014-9-24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9月中旬,来自三家境外银行总计25.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到账。这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来获得的第四笔境外融资。 更准确说,这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之后,上港集团成功运作的第四笔境外融资。 在此之前,上港集团分别在今年2月、4月、6月,做了三笔境外人民币业务。四笔总计179.6亿元人民币。 等待契机 这179.6亿元人民币境外融资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自贸区境外融资金额的80%。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这是我们企业真真切切从自贸试验中获得的改革红利。”同样的贷款规模,如果是境内融资,光利率就要比境外银行高出100多个基点。 企业改革红利源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作为创新改革高地,自贸区让我们打开了实践国际通行规则的窗口。”陈戌源坦言,自贸区去年刚成立时,企业没什么方向,“感觉想象空间很大,但似乎没什么抓手。” 探索毕竟有一个过程。从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上港集团就时时关注自贸改革的一举一动,“等待契机”。 突破禁区 机会终于在今年2月的一天出现。央行关于上海自贸区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细则正式出炉,其中有一条“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应用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相符的领域”。 这项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一举打破国内企业不得在境外融资的禁区,立马扩大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视野。 上港集团第一时间捕捉到背后的商机。细则出台不久,上港集团就向央行上海总部和外汇管理部门申请自贸区第一笔境外融资业务。 为何这么急?上港集团资产财务部总经理高晓丽给解放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国内企业只能在境内融资,不管是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公司债,或是短期融资券,资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即使是像上港集团这样的优质企业,在市场资金紧张时,其财务成本也要达到6%左右;而境外融资人民币,融资渠道几何级扩大,往往一次融资招标书下发后,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前来应标,“议价空间更大,财务成本自然更低”。上港集团现在完成的四笔境外融资,包括各种税费在内,总的资金综合成本只有4.91%,企业仅利息这块就可省下近两个亿。 予以放行 自贸试验本身就是探索,其中任何一项改革,起步时都需要“磨合”。作为第一个向境外借钱的“吃螃蟹者”,上港集团最初也有些纠结。 “央行细则明确,境外融资来的钱,只能用于自贸区内或境外,包括区内生产经营、区内项目建设、境外项目建设等。而我们境外融资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偿还到期债务,即用‘更便宜的钱’替换到期债务,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高晓丽心里也有疑惑:这样的用途符合改革方向吗? 反复研究,多次商谈,央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与企业达成一致:上港集团境外融的资虽然是用于替换国内债务,但其债务本身主要也是投入外高桥码头和洋山港码头的建设,符合央行规定的自贸区内项目建设,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因此“予以放行”。 收获好事 利用境外较低的融资成本,替换国内借款——这样的好事,如果没有自贸区,恐怕还得等上好久。用世界的钱,办自己的事,借助自贸区平台,上港集团的“借钱经”日趋娴熟,目前正在与外管局等单位沟通,准备探索境外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等创新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1月至8月,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达到5.3%,远远好于预期。“我不能说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自贸区,但至少有一大半动因,可以归结为自贸试验带来的积极效应。”陈戌源表示。 在自贸区,上港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以450亿元注册资本,雄踞“自贸第一企业”的宝座,负责区内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的日常运营。就是这家“自贸第一企业”,在自贸试验一年间,见证并实践了自贸区金融创新从无到有逐渐深化的进程。 给市场让出空间,让企业更有活力,上海自贸区正在裂变出更为巨大的新能量。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