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攻克三十多年“老大难” 金山张堰老山塘河“死水复活”

更新时间:2015-9-2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以前这条河的水很浑,别说淘米洗菜了,连漂洗个衣服都不敢;一到夏天,河道两岸就有异味,走过都要捂鼻子。现在河水清澈了不少,气味也没有了!”金山区张堰镇秦山村村民姜远杰住在老山塘河岸边,亲眼见证了村里这条“母亲河”的变化。近期,金山区张堰镇启动了老山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劝离了14户常年住在船上的外地渔民,并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老山塘河水终于不再发黑发臭。

  “水上人家”制造黑臭

  昔日老山塘河水脏的主要原因,是河面上住着不少“水上人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在张堰镇的老山塘河上,一些外地渔民就开始将渔船停在河面上过夜。到后来,这些渔民索性将船常年靠泊在老山塘河,在河面上“安家落户”。位于张堰镇秦家村村域内的金家桥至九曲河段,更是“重灾区”:短短两三百米的河道,常年停泊着54条渔船,有14户人家共34口人居住于此。“这段河道水流平稳,刮风下雨时对渔民来说形成了天然的‘港湾’。”张堰镇党委委员潘海英说。

  但对附近村民来说,这些外来渔民在水上“落户”,却意味着周边环境的不断恶化。渔民吃住都在船上,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往河里排,河水逐渐发黑,两岸的水杉树甚至都枯死了好几棵。老山塘河只有10来米宽,54条渔船将河面堵得水泄不通,河道淤积严重,水体无法与其他河道流通,慢慢就成了发黑的“死水”。秦山村党总支书记潘纪国告诉记者:“渔民半夜出去捕鱼,船上的柴油机‘突突突’吵得厉害;有些渔民从岸上往船上私拉电线,安全隐患极大。船上的住户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刚出生的婴儿。每逢台风,我们还要把他们安置到村部,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外省渔民“洗脚上岸”

  张堰镇、秦山村早前就对这些渔民进行多次劝离,但效果都不佳,整治过后没几天,渔船、渔民又回来了。哪怕村里在河道里打上桩,这些渔民也会趁涨潮时把船开进老山塘河,然后将桩拔出来。“很多渔民在这条河里住了30多年,虽然户籍还在外地,但老家基本没家人亲戚,平时从不回去。他们讲的不是老家话、不是普通话,而是正宗张堰话,早已和本地村民融为一体。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还得想‘软办法’、‘活办法’。”潘纪国说。

  从去年年底开始,秦山村两委就召集这些外地渔民,连开了五场沟通会,提出了三个劝离方案:每户给适当补贴款,让渔民将船停泊到别处;由村里指定统一的渔船停泊点;村里将渔船买下,让这些渔民“洗脚上岸”。最终,渔民们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在张堰镇政府、结对帮扶单位上海警备区的帮助下,目前村里已将54条渔船全部买断。“在河面上住了几十年,衣服裤子总是潮潮的,现在终于上岸住上了房子,很舒服!”43岁的外地来沪人员全三晓最近很高兴:他的一条排水量18吨的渔船被村里以5万多元的价格买下,一家三口从船上搬到了岸上,告别了捕鱼的老本行,开始在厂里打工谋生。

  清淤疏浚“景观河道”

  劝离的同时,秦山村对上岸的渔民也给予了一些照顾。有的人和鱼打了一辈子交道,没了渔船不再捕鱼,但还是做贩鱼生意,村里就专门搭建棚舍、提供摊位、免收摊位费,为渔民贩鱼提供便利。有些渔民自谋生路去厂里打工,需要租房的,村里也对符合相应条件者提供一定帮助。

  解决了渔民和渔船的问题后,相关单位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对长期堵塞不畅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了河道中残留的渔网、木桩等物。其他河道的活水畅通无阻地注入老山塘河,这段昔日脏乱的河道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河道整治推进,河岸整治也在推进:镇、村相关人员拆除渔民在岸上私搭的彩钢板棚、私自种植的农作物,新建了景观护栏,还将在河道两岸统一种上绿化。“在多方合力下,我们有信心将这段以前如‘死水’般的老山塘河打造成景观河道。”潘纪国说。

  记者从金山区水务局了解到,今年下半年,金山区将实施全区198条段、188公里的镇村河道疏浚,逐步消除黑臭河道,营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图片

      娌℃湁浠讳綍鍥剧墖鏂囩珷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