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
上海一原生态海滩成“网红” 安全和环境谁来管 |
更新时间:2018-8-23 16:58:34 来源: 上观新闻 |
![]() |
原标题:临港一片原生态海滩成了“网红”,但随之而来的隐忧亟需关注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片海滩,看到它变成现在的样子很心痛!”上海海洋大学大四学生小韩日前拨打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热线,诉说他内心的担忧,“而且这里涨潮很快,但家长们带孩子来一点都没意识到危险,这才是最危险的!”小韩说这片海滩原本沉寂无名,今年夏天,因为附近滴水湖音乐节和风筝节等活动的举办,忽然间成了新晋网红取景地和天然海水浴场。人流大量涌入了这个原生态滩涂,不仅给自身安全埋下了隐患,也带来了不少生活垃圾,破坏了海滩环境。 这片海滩的现状如何,记者到实地进行了走访。 翻越堤坝、爬过隔离带,游客漠视安全让人担心 8月13日傍晚,记者随小韩到了这片海滩。站在东海大桥洋山港左侧的堤坝上,只见退潮后的海滩在夕阳下熠熠发光,倒映着蓝天白云,恍如天空之境。台风刚过,海风带走了暑热,远远望去,滩涂上的游客不少,更远的海水里,还有一些人在戏水。但是,要下到海滩并不容易,因为这条一眼望不到边的绵长堤坝上,只有一处通道可拾级而下走到海滩;不走这条路的话,就要翻过堤坝,或走砂石坡道,或穿过一大片芦苇荡,再爬过一道宽约5米、由石块垒成的防浪隔离带后,才能抵达海滩边。 穿过芦苇荡和隔离带就可以到达海滩。 记者在堤坝上站了近半个小时,发现大多数游客都是手脚并用翻越堤坝和隔离带,去海滩上玩耍。其中不少是带着孩子的家长,记者问一位抱着3个月大的孩子的年轻妈妈,为啥不走通道要翻爬?对方回答:“方便呗,不想绕路。” 这隔离带好爬吗?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把。穿过芦苇荡走到隔离带边上,用手一摸石块,心里就有点打鼓,石块的表面黏黏糊糊,稍不留神,人就会从石块上滑下来。好不容易爬了过去,抵达海滩,正值落日余晖,滩涂一片金黄,平静的海水轻轻扑打着海岸,一片祥和。美丽的景致引来了不少游客,可从隔离带那儿,时不时传来孩子跟着大大翻爬时不小心摔跤发出的哭声。 游客正在“翻山越岭”。 海滩上还有做生意的小贩。其中一位告诉记者:别看这会风平浪静,涨潮时蛮吓人的,水可以一下子涨到胸口,速度非常快;而且大浪可以越过芦苇荡,直扑到大坝台阶。连我们熟悉这里环境的人,都不敢下来。 小贩知道海潮有风险,那游客呢?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问她知不知道涨潮时会有危险,她毫不在意地说:“哪会那么巧,不是没涨嘛,我带孩子来玩过好多次了,从来没碰上过。真涨潮了,逃上去就是了。”在与多位家长的交流中,记者得到的回答大多如此。 一直和记者在一块的小韩同学并不认同家长们的说法。作为海洋大学的学生,他深知大海的威力,“海水涨潮的速度可快了,不熟知潮汐规律,一旦遇上大潮,真的可能来不及往回跑,更何况回到堤坝上还要翻过防浪隔离带,万一跑不脱,不幸就有可能发生。前段时间北京的那对双胞胎,不就是在青岛海边玩的时候‘没’了吗?好可惜”。 记者注意到,虽然堤坝上那条通向海滩道路的入口处用红漆醒目地刷着“禁止下海,禁止游泳”的标语,可游人基本“无视”。由于现场也没有其他阻隔游客的措施,人人皆可随意进出;通道上也没有灯,夜间无法为离岸较远的人“指明”方向。记者的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可以想见,一旦涉险,求救之门可能无法第一时间顺利开启。 游人对“禁止下海”的警示标语视若无睹。 天色已暗,海滩上游客越来越多。 海边垃圾随意乱丢,海滩成为执法真空? 阳光、沙滩、海浪原本是自然对城市最好的馈赠。但沿着岸线行走,记者却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幕——堤坝下,塑料袋、烟头、快餐盒、矿泉水瓶、渔网等垃圾层层堆积,更有烧烤竹签散落其中,伴着岸边烧烤的油烟味,让美景显得有些杂乱。住在附近的刘女士说:“这些垃圾都是游人留下的,他们在这里吃烧烤,吃零食,挖沙玩沙;可离开的时候,带走了快乐,却把垃圾留了下来,真是令人遗憾。” 大堤下的垃圾。 刘女士告诉记者,环卫工人一直做着清扫工作,但他们的清扫,也只能针对堤坝上的垃圾,而堤坝下包括滩涂上的垃圾,不在他们清扫范围中。“那些海滩上的垃圾,就任凭海浪带进大海吗?”刘女士表示出了忧虑。 堤坝上另一位先生则说,要减少这些垃圾,从源头上制止小商小贩或许是个办法。比如岸边的烧烤摊,游客吃完后竹签直接往堤坝下扔,管住了烧烤摊,不就能减少一些垃圾了吗?还有那些卖沙铲、小桶和渔网的,10元一套销路非常好,可正是因为廉价,家长买了给孩子玩了之后,离开时就随手扔在了沙滩上…… 大堤上的小贩。 这位先生的建议是否可行?现场一名城管协管员告诉记者:我们也只能管堤坝上面的,下面的海滩管不到。这些小商贩会打游击,看我们来了,就跑到下面去,我们也没有办法……至于烧烤垃圾,“我们设了垃圾箱,可他们要是不往里丢的话也没办法,尤其是游客,更没法管了。” 在现场,记者偶遇附近海事大学的杨教授,他告诉记者,他也为这片海滩的环境担忧。因此在学校时常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护海滩环境。据他所知,附近的几所高校经常组织学生来海滩捡垃圾;但“现在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捡,是捡不过来了”。 管理部门:加大巡视力度,同时呼吁游人珍爱生命 国家海洋局今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了“绿色发展、源头护海;顺应自然、生态管海”的原则。临港这片美丽的海滩,其安全和环境,谁来承担起管理和疏导的责任?记者联系了相关部门。 临港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堤内315平方公里是其管辖范围,其余滩涂部分由海洋局或海塘署管理。这片区域景观在上海非常罕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确游客激增。管委会已经注意到了,从安全角度考虑,已在堤坝附近张贴了公告和警示标语,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地方政府会尽到属地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属地防汛部门表示:目前不能用强制手段限制游人在公共区域游玩,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只有在台风等恶劣天气出现时,海事边防大队才会封路划出警戒区域。如果在平时作出限制,一与情理不符,二公众会有异议。管理部门只能对游客进行劝导和宣传,游客自身提高安全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往海滩的道路没有设置路灯,一是若有路灯,更容易吸引游客在夜间去海滩游玩,增加不安全因素;二是海边风大,若风力较大,灯杆容易被吹倒,有安全隐患;三是容易遭海水腐蚀引发触电事故。所以一般来说,海堤外面基本不安装电力设备。 记者又致电市水务局(海洋局)滩涂海塘处相关负责人,就海滩安全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咨询。对方表示:已安排了巡视小组,每三、四公里就有一名专人负责巡查,垃圾则在早晚进行两次定时清理。不过这名负责人也表示:虽然滩涂管理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相似,但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时刻靠人盯,有相当难度,因此希望游客增强自觉性;但作为管理部门还是会加大巡视力度,尽量还海滩以整洁面貌;同时适当增设醒目安全标志,提醒游客珍爱生命。 (作者:刘雪妍 孟雨涵)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