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徐汇区”“升级版”网格开展社区“微治理”

更新时间:2015-2-16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升级版”网格化管理系统试点运行以来,原“12345”市民热线派到街道的工单减少50%,“12319”热线工单同比下降60%,80%的问题和矛盾消解在“自查自处”的最初状态。今年新的管理系统在全区各街镇全面上线

  斜土街道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一溜四台电脑接入了街道四个网格管理服务块区,四名工作人员不时注视着前方屏幕上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同时留意桌上电脑刷新的工单信息。一有社区或街面传来信息,工作人员马上派单给相关职能部门。

  这套新系统自2014年9月1日试运行以来,原“12345”市民热线派到街道的工单减少50%,“12319”热线工单同比下降60%,80%的问题和矛盾消解在“自查自处”的最初状态。在试点基础上,徐汇区“升级版”网格化管理系统今年在全区各街镇全面上线。

  从街面深入到社区,这套新系统是如何开展“微治理”的?

  问题那些角角落落的事怎么管

  途径“神经末梢”因需而建

  一把地锁,曾难倒了江南新村的社区干部。老小区停车位紧张,有车主就私自在停车位上加了把地锁。有样学样,转眼间一个小区为了“抢车位”就装了64把地锁。还有一位老太太走路绊到地锁,摔成了骨折。劝说不听,车主照样我行我素;报警没用,公安来了也不能解决问题。

  “以前居委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往往穿不进去,现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覆盖所有人、事、物,能一网兜住。”江南新村的社区干部真心觉得“网格”让他们轻松不少。

  新成立的网格末端——江南新村社区工作站接到居民投诉后,将问题通过系统递交到街道网格中心。网格中心认为这是4级响应即最末端响应的内容,派单给社区工作站。同时,社区“小联勤”启动,由街道市政科指导,召开居民区联席会议,业委会制订社区公约,将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款细化,再由物业公司出面要求业主拆除地锁。7天后,由公安、城管到场,物业公司处置未自行拆除的地锁。

  徐汇区在原来市、区、街镇三级网格体系上增加到第四级,目前80%案件属于4级响应。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斜土街道依靠了60多名网格员和18个社区工作站。通过建立零报告制度,社区每天在网格系统中报告违法搭建、群租等备案事项,“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面对群众需求多样化和社会治理多元化的挑战,政府资源和力量碎片化问题日益突出。”区长鲍炳章说,徐汇构建“一个法治体系、一套运行机制、一张统一网络、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格局,希望系统性地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能级。

  有网的地方就有“触角”,而神经末梢延伸到哪里,也有讲究。以居民区为主的斜土社区,将工作站建在了居民区。徐家汇街道因为地下空间四通八达,因此建立了地下空间工作站;枫林街道大院大所聚集,尤其医院涉及医患矛盾多,工作站就开进了医院;虹梅街道辖区范围内有漕河泾开发区,园区工作站是新探索。

  “哪里有需求,哪里有矛盾,我们的神经末梢就延伸到那里。”徐汇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陈勇说。

  问题公共利益谁来管

  途径大联网兼及“主动”与“被动”

  从12345市民热线的投诉数据,大致能看到,涉及居民自身利益的投诉量占大多数,而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投诉比例相对少些。

  徐汇区将“12345”接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后,网格中心负责人发现这一现象。“群租、装修动承重墙这类事,投诉很多,相对来讲,街面上暴露垃圾、跨门经营,举报不多。”

  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涉及公共利益,谁来管?除了12345等热线投诉的“被动发现”,网格员和居民区巡查志愿者发挥了“主动发现”的作用。划片分区的网格员手持移动终端来回在街面巡查,截至去年12月底,斜土街道的街面网格员上报案件6886件,大部分发现即处置,上报区级平台仅18件。

  网格员老马每天要走十多公里,有时走路,有时骑自行车,在街面上巡查时,遇到散发小广告等简单问题,拿手机“咔”一张照片,通过系统软件传到网格中心显示案件情况,劝其离开后,再“咔”一张照片显示处置结果,两张照片外加语音,表明这一案件终结。

  如何确保网格员不“走过路过绕过”、不做都市“稻草人”。斜土街道办副主任、网格中心负责人黄根选介绍,信息化手段下,平台上都能看到每个网格员的运动轨迹,并且网格员的工作都可以量化计算,并以此作为考评依据,不会像以前干好干坏一个样。

  此外,在区公安分局等部门支持下,32路2000余街面监控视频信号已全面接入徐汇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如果论证下来有必要,可以将小区监控视频也接入,这在技术上完全不成问题。”

  “一张网”的构建,得益于徐汇区较好的信息化基础。“我们讲‘天上有云,地上有格’,技术至关重要。”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主任谈琳说,依靠人海战术已经行不通了。以前我们习惯于管理力量不够就多招一批人,再招一批人来监督前一批人,造成机构臃肿。现在的网格化强调技术和制度,只需人员各司其职。

  从发现到处置到反馈、核查,解决问题进入快车道。“在内部,这是个闭合操作系统,实行全流程监控。同时,我们也接入外部信息。”网格中心工作人员说,外部则借助街道开设的微博、微信,发动居民共同发现问题、参与治理。

  问题找“有关部门”如雾里看花

  途径做责任清单,建流程知识库

  “居民反映有噪音,你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吗?”黄根选说,“如果在小区里,你要找物业,如果是在街面,你要找工商管理部门,如果无证经营,要找城管;那噪音大小是不是超出标准,要找环保部门来鉴定。”

  这里面的门道,只有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法师”才可能摸清,居民哪里搞得懂。在陈勇看来,职能部门分工过细,导致居民找“有关部门”有如雾里看花。“谁都管,也可能谁都不管。”

  在网格化平台上,“有关部门”都晒在一个“知识库”中,居民提交上来的问题,由网格中心工作人员按照“知识库”中的流程清单,派发给对应的职能部门。“以前,居民有问题问‘老法师’,现在可以问‘知识库’。”陈勇说,“反过来,以前政府要数据找居委会,现在也可以直接找系统。”借助“数据引擎”的作用,社区需求不断被发现,倒逼相关管理服务改进流程。

  试点过程中,不少处置疑难案例的经验,被固化为新流程。去年10月,一名90多岁的居民因邻居敲承重墙,投诉无果睡到了居委会办公室。因为按照以往流程,是否破坏承重墙须经房办认定,物业要提供图纸、照片等物证,前后大约需要四五天。“等到那时,承重墙早敲掉了。”网格中心发现,这确实存在问题,于是各方商议重建流程: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派给物业,物业向装修居民发告知单并要求停工,同时抄报房办。“这样可以争取一两天时间取得证据。”

  在谈琳看来,这实际上是一个确权的过程。每个部门按照规定应履行哪些责任,即便是联勤联动,也首先要分清各自职责。借助网格化平台,可不断梳理流程,建立起有操作性的任务清单。

  在斜土街道,清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任务清单从原来214项增加至224项,零报告事项从原来16项增加至17项。

  找准“有关部门”,最终还是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在网格化平台上,一口上下,限时处置,哪个部门怎样作为,哪个部门在拖延,社区的终端平台都看得到。平台内黄灯、红灯的警报机制,更让相关部门有了紧迫感。

  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各方,也有区别对待。谈琳说,“对于职能部门和处置队伍,平台会有监督和量化考核。对于社区工作站,则以奖励为主。”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