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
资源共享事务共商社区共融 上海民族工作服务理念悄然转变 |
更新时间:2015-3-20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民族成分齐全,有56个民族,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 在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71岁的回族老人达庆熙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这是上海首个以少数民族同胞名字命名的志愿者工作室,在这里,老达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一起服务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 不久前,老达工作室又进行了一次牵线——请来区内律所的律师,同全区拉面馆、清真食品商铺的回族老板面对面座谈,详解经营方面的法规政策。“少数民族群众需要这样的互动来了解上海,融入上海。”达庆熙说,“社区也用这样的方式接纳大家。”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突出体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民族成分齐全,有56个民族,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随着上海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的比例不断提高,上海民族工作的服务理念也发生了悄然转变——社会化服务越来越深入人心。 多元服务,不出社区即能找到归属 如今,达庆熙工作室已在上海多个街镇有了翻版,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间的密切互动也渐趋频繁。“民情气象站”、“老买热线”、“小刘热线”等服务网络终端,结合少数民族群众需求,开展资源共享、事务共商、社区共融组团式服务。 来沪少数民族人口激增带来服务需求多元。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六大分社区成立6个少数民族联络组,充分联系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居民群众。近5年来,街道每年投入民族工作经费15万元,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经费1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基金100万元,重点改善民族之家、少数民族儿童快乐读书室、少数民族舞蹈房等设施,使少数民族群众不出社区即能找到归属感。在徐汇区龙华街道,依托街道信息化平台建起覆盖全社区的民族工作电子信息台账,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服务对象的动态管理和服务、工作资源社区共享;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则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吸引多个公益组织进入社区,为少数民族居民举办各类服务活动。 经过多年实践,上海已基本形成“三社”(社区、社工、社团)的联动机制,“三个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驻区单位实有)的管理平台,“三个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体系,不断做到“管理网格化、服务网络化、引导社会化、活动品牌化”。各区县、街镇陆续成立少数民族联合会,并通过培育志愿者团队等方式,激活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早在十多年前从南京迁居上海伊始,达庆熙就被街道相中,受邀出任居委干部。“少数民族居民和少数民族居民之间有时候更容易说上话。”达庆熙介绍,不少曾经对社区有抱怨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工作室获得帮助后,主动加入成为志愿者。在徐汇区龙华社区,回族志愿者沈天润也有了自己的团队,成为社区清真食品供应的义务监督员,并主动与驻区部队开展结对共建。成立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少数民族同胞志愿者团队,如今已更名为“上海市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总队”,在17个区县设立分会。 市民族宗教委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有125个街镇成立了少数民族联合会分会,拥有注册少数民族志愿者2500多名和一支少数民族公益律师队伍,他们活跃在各个社区之中,宣传民族政策、传播民族文化、进行清真义务监督、提供法律援助。 抓好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上海在民族教育方面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就建成了回民中学。近年来,这所学校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海分别从1984年和2000年起,开始设立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目前全市共有24所学校承担了内地西藏班和内地新疆班的教学,在校生规模达到6000余人。2002—2013年,上海用于举办各类民族班的资金达到10.6亿元。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自上世纪50年代起相继办起了民族班,培养了一批文艺、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少数民族人才。 共康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汉合校的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由于实行“四年制”初中教育,加上路途遥远,学生不能时常回家。但相邻的社区居民十分关爱这批藏族孩子,热心肠的阿姨们会时不时地叫上他们一起吃饭,带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就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在上海也有一个家”。 上海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了1/5之上,其中不乏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艺术界,上海的艺术院校培养出著名回族表演艺术家达式常、彝族女高音歌唱家杨学进等;在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也有杰出代表如回族有机化学专家蒋锡夔、满族手外科专家顾玉东、朝鲜族火箭专家李相荣、维吾尔族长江学者翦知盡、满族电力工程专家白同朔等……少数民族人才集聚在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口支援帮扶,共建民族繁荣之路 近年来,根据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海市积极承担对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云南省、青海果洛州、三峡库区和贵州省遵义市的任务,涉及7个省(区、市)10个地区。 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结合当地实际,发挥上海优势,科学安排和精心实施一大批示范性、带动性强的援建项目,努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09年至2014年,上海共在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云南红河、文山、普洱、迪庆四州市、贵州遵义等民族地区无偿投入资金107.8亿元,实施项目3043个。 市民族宗教委对口帮扶云南省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和独龙族。2005年至2009年,按照“分批扶持,整村推进,重点突破”的帮扶思路,上海花了5年时间帮扶德昂族,总共投入了3689万元,通过457个扶贫惠民项目改善了德昂族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独龙族的帮扶工作从2010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 从2011年至今,上海市民宗系统总共投入1200多万元资金,帮助新疆喀什四县进行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支柱产业等。“在莎车县吾达力克团结农场,我们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当地百姓和牲畜饮水难,从此村民再也不用到几公里以外去挑水喝,乡亲们说这是一项最好的民心工程。” 援建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是充满关爱的。2012年至今,上海共安排援藏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帮助西藏日喀则地区排查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及有关慈善机构等为49名藏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手术并全部康复。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上海还援建了一个文化惠民项目——日喀则宗山博物馆。博物馆建在尼玛山上,每一片砖瓦都凝结着沪藏双方辛劳建设的心血,展现后藏地区的民俗文化,馆内存有全套《甘珠尔》、《丹珠尔》佛经等许多珍贵藏品,进一步满足藏族百姓的精神需求。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